1核心观点
1、医生对病人采用治疗手段,有时会产生医源性损伤,即因主动治疗造成的伤亡比病人什么都不做还大。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也充满了“医源性损伤”,也就是本书讲的天真的干预,无效的干预,好心做坏事,越帮越忙。
2、面对不确定性以及实际的、眼前的困难,人们不可能无动于衷,塔勒布再次强调他不是反对干预,他反对的是天真的干预、过度干预以及错误的干预。拖延、或者无为,有时恰恰是避免了天真的干预,反而应该得到支持和赞美。可惜现实世界里很多决定不行动的人,尽管对事情的进展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却因为没有行动而得不到认知和奖励。
3、神经过于敏感的人对外部变化会过度反应,尤其现在信息泛滥的年代,噪声也被极度放大了,只有理性过滤信息并保持神经粗壮的人,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4、计划经济或者强势政府,往往因为过度和无效干预,反而治下经济发展水平不如小政府和自下而上。
5、重大黑天鹅事件无法预测,人们经常混淆因果关系,把催化剂当作原因。
心得
1、所谓天下难事,第一难就是如何掌握这个度。
或许头两章的观点过于激进了,本章塔勒布来了点纠偏,他强调自己不是反对干预,不是说医学无用,政府捣乱,而是反对天真的干预。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反对无效的干预以及错误的干预。塔勒布希望能够形成一套系统性准则,以决定何时可以干预、何时让系统自行运作。个人觉得这个设想可操作性不大。而且此想法和塔勒布一直强调的未来难以预测是自相矛盾的。
所有的决策都是基于预测,所有的规律都是基于历史数据,所有的预测结果都是概率,我们其实都是火鸡。如果概率相对确定,那决策比较简单,这时候体现的是科学性,如果概率相对不确定,那决策更多体现的是艺术性和胆识。
最简单的例子,大部分人在职业生涯里,尤其年轻的时候,都经历过换行业。首先,这本身就是一个干预行为,尤其是主动换行的。其次,这个转变的未来结果如何,不管再怎么认真分析、研究,终归只能有个模模糊糊的概率预测。
吴军老师有个观点,重大的决策之前,不要考虑概率,更多的考虑自己的意愿、目标和兴趣。他自己、李政道等很多人的成功,事后来看当初的成功概率都是极低的,如果按照概率行事都不会这么选择,也就不会有如此的成就 。
所以,在这个度无法把控时,与其追求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性准则、风险管理机制,还不如倾听内心想法,利用水思维,万折必东。勇气、果断这些看似非理性的特质,有时反而是决定人和企业格局的重要因素。
2、信息时代信息非常重要,包括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理论上说,符合自身目标的信息,越准确、越全面、量越大越好。正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局限性,认知都有偏差,所以我们在做决策时,切忌两点:
第一,信息不够全面就拍板。不仅我们每个人的能力圈都有边界,而且我们还有自动过滤自己不愿意看到的信息的特质,比如买了某股票就自动忽略了这只股票的负面信息。在生活和职场上,重大的的决策必须依赖信息,而信息的全面性是第一位的,其重要性是超过准确性的,有时哪怕一个错误的信息,也会让你知道那个方向也是可以考虑的,拓展了你的思考边界和角度。
第二,信息不够准确就拍板。毫无疑问,信息越准确越好,如何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呢?① 信息来源必须有出处,个人或者机构的名字越具体越好。② 孤证不立。能有多渠道,一定多渠道,多方印证是最容易判断真伪的。③ 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清晰有效。
当然,以上说的是服务于你的生活和职业目标的信息。但是现实世界是,正如书中所说,信息泛滥,噪声比重很大,我们每天看的朋友圈、微博、新闻,有多少是和自身目标相关的呢?而且越是实时的,噪声比例越高,我们去关注这些短期的实时信息,就会陷入被别人收割注意力的陷阱 。所以我现在的基本策略是放弃短期信息,主动和有选择的吸收长期信息:❶ 新闻基本不看,要看也最好看点英文的。❷ 朋友圈和群每天尽量固定时间刷,不要有事没事的看手机。重要的社会新闻基本朋友圈或者聊天群都能搞定,你不看新闻也不会错过什么重要信息。❸ 空下是时间更多的用来读书、读杂志、公众号,得到等高质量的文章。并且每天有5-15分钟的冥想练习,提高自己对外界的觉知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通透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