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宋朝,很多人的印象就是,这个前后跨越319年的王朝虽然很富有,朝臣、百姓都过得比较安逸,但对外战争却一直被动,无论是辽国还是金国,或者后来的蒙古汗国,对北宋或南宋都是吊打,看着让人痛心。
其实,宋朝并非一直如此,想我宋太祖赵匡胤开国时,先破荆南、湖南,再攻后蜀、南汉,势不可挡。
北宋开宝八年(西元975年),宋军围攻南唐首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心急如焚的南唐后主李煜两次派遣吏部尚书徐铉出使北宋,进奉大批钱物,求宋缓兵。徐铉说:“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赵匡胤霸气回应:“汝以为父子分两家,可乎?”徐铉无话可说。在第二次祈和时,徐铉再三哀求:“李煜因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也,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赵匡胤不耐烦了,拔剑怒斥徐铉:“不须多言!江南国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徐铉不敢再言。十二月,金陵失守,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那么,既然刚开始如此勇武,为什么反而在统一全国、成为中央王朝之后,却成了战场上的弱者,无法击溃辽、金乃至西夏等国的进攻呢?悦史君以为,说到底,宋朝强大繁荣的表象之外,隐忧始终存在。而这种尴尬局面的形成,却是前朝坑后朝的产物。
后唐清泰三年,后晋天福元年(西元936年)11月12日,辽太宗耶律德光册封后唐开国公、驸马都尉、太原节度使石敬瑭为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今山西太原市东南),是为后晋高祖。为了获得契丹的支持,石敬瑭当日就将幽云十六州割让出去,并称比他小10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他则自称“臣”,为“儿皇帝”。
大家看上面的地图可以发现,幽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具体为:幽(今北京市)、蓟(今天津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县)、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音“归”,今北京怀来)、儒(今北京延庆)、武(今河北宣化)、蔚(今山西灵丘)、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朔(今山西朔县)。这里是中原的北部屏障,自古以来就是险要之地,易守难攻。1080年前,石敬瑭此举虽然创立了后晋这么个屈辱短命的王朝,却给后面的后汉、后周、北宋、南宋等王朝,造成了先天被动的局面。
悦史君试图从幽云十六州问题产生的前世今生,站在列位当事帝王的角度,对“两宋富甲四海,却国力一直积弱”的状况,来给悦友们做一次深度剖析。
始作俑者:后晋高祖石敬瑭
石敬瑭本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驸马,后唐王朝的开国功臣。他不仅在后唐庄宗李存勖一统天下时屡立战功,而且在岳父李嗣源平乱称帝中,立下了不世功勋,因此被赐予“竭忠匡运宁国功臣”的名号,先后被封为开国公、驸马都尉,兼任侍中、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另兼职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地军队蕃汉马步军总管,成为后唐王朝名副其实的朝廷重臣。
后唐长兴四年(西元933年),李嗣源得了重病,次子秦王李从荣却趁机谋反。平定了李从荣之乱后,受到惊吓的李嗣源很快病亡。五子宋王李从厚继位,是为后唐闵帝。
后唐应顺元年(西元934年),李嗣源的养子,潞王、太尉、凤翔节度使李从珂,因受到新君李从厚的猜忌,在凤翔起兵叛乱,很快攻进首都洛阳,做了皇帝,是为后唐末帝,改元清泰。被废为鄂王的李从厚,很快就被李从珂派人杀死。
李从珂继位后,任石敬瑭为太原节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但李从珂并不信任石敬瑭,反而将他当成最大的威胁来对待。
后唐清泰三年(西元936),石敬瑭上书假装辞去马步兵总管的职务,试探李从珂。没想到,李从珂竟真的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改赐“扶天启运中正功臣”的名号,企图将石敬瑭调离他的根据地河东(今山西西南部)。石敬瑭先装病不走,然后又要求李从珂让位给李嗣源的幼子,许王李从益。李从珂立即下令罢免石敬瑭的所有官职,然后派兵讨伐,攻打太原。
石敬瑭见兵临城下,自己又无力抵抗,就派人向辽太宗耶律德光求救,并许诺割地、进贡,以儿国自称。正愁没机会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领兵从雁门关南下来救石敬瑭,偷袭大败后唐军队。
后唐清泰三年,后晋天福元年(西元936年)11月12日,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则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并称比自己小10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每年进奉帛三十万匹。由此,石敬瑭也成为背负千古骂名的“儿皇帝”!
幽云十六州被割让后,使契丹轻易占领了长城一带的显要地区,从此可以长驱直入到黄河流域,中间没有了抵抗的天然屏障,中原王朝的统治也戴上了枷锁。
后晋天福七年(西元942年),石敬瑭忧郁成疾,于六月在屈辱中死去。
悦史君点评:虽然石敬瑭自毁长城的行为值得唾骂,但近来有不少人称他是汉奸,就搞错了对象。因为石敬瑭虽然出生于山西太原汾阳里,但他根本就不是汉人,而是沙陀人。说到底,是个不知廉耻的乱世枭雄吧。
不肯称臣之君:后晋末帝石重贵
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被群臣拥立为帝。石重贵虽然能力一般,但很有骨气,他称耶律德光为“爷皇帝”,但拒绝称臣。于是,契丹勾结后晋内部的反叛势力,经常南下进攻。
后晋开运三年(西元947年),契丹大军攻占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市),后晋灭亡。石重贵被耶律德光降封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尉,封爵负义侯,强制迁往契丹。
北宋乾德二年(西元964年),石重贵病死,终年51岁,葬于建州(今辽宁朝阳县)。
悦史君点评:石重贵在位只有短短4年多,且常年处于契丹重兵威胁之下,自保尚且不足,根本无力恢复幽云十六州,最终落得身死异乡。
短暂入主中原:辽太宗耶律德光
后晋灭亡后,后晋开运三年,契丹会同十年(西元947年),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东京汴梁,在东京皇宫下诏将国号“大契丹国”改为“大辽”,改元“大同”。
耶律德光以为中原皇帝做定,就令契丹兵以牧马为名,四出抢掠,称为“打草谷”;又以犒军为名,四处搜刮钱财,不论任何人,所得财物准备运回辽国。耶律德光的做法,激起后晋旧将和广大百姓的反抗,后晋北平王、太尉、北面行营都统刘知远,也趁机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称帝。眼见中原局势无法控制,耶律德光决定带着后晋降官数千人,宫女、宦官数百人以及晋府库所有财物,返回辽国。走到栾城(河北栾城县)时,耶律德光病死了,时年四十六岁。
悦史君点评:耶律德光利用幽云十六州的地理便利,成功灭了后晋,入主中原;可他仁义不施,为政暴虐,短短几个月后,就不得不退回老巢,也算错失机会。
朝代更替,国内自顾不暇
同年六月,刘知远进入开封并建都,改名为暠,改国号为汉,改第二年为乾祐元年,是为后汉高祖。
后汉乾佑元年(西元948年),刘知远病故,时年54岁。其子周王刘承佑继位,是为后汉隐帝。刘承祐对父亲的手下大开杀戒,引发恐慌,邺都留守、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郭威于是起兵反叛。
后汉乾祐三年(西元950年),郭威率军抵达汴京城下,刘承祐兵败后仓皇出逃,被部下杀害,后汉灭亡。
后周广顺元年(西元951年),郭威正式称帝,国号大周,定都汴京,是为后周太祖。郭威崇尚节俭,仁爱百姓,改革累朝弊政颇有成绩。
后周显德元年(西元954年),治国有方的郭威病故,享年51岁。
悦史君点评:后汉高祖刘知远、后汉隐帝刘承祐和后周太祖郭威,3人在位时间加起来才7年,而在短短7年里,还跨越了后汉、后周两个朝代3个皇帝,国内纷乱难平,更别说去恢复幽云十六州了。不过,郭威在位期间的善政,留给他的后继者一个良好的基础,使得局面出现了转机。
奈何天妒英才:后周世宗柴荣
郭威去世后,他的养子(实为外甥,郭威的儿子被刘承祐全部杀死了),晋王、开封尹、澶州(今河南濮阳)刺史、检校太保柴荣,是为后周世宗。
柴荣在位期间,整顿军政、减少赋税,使得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富庶。接下来,年富力强的柴荣,开始南征北战。
后周显德二年(西元955年),柴荣西征后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
后周显德三年(西元956年)到显德五年(西元958年),柴荣三次亲征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南唐皇帝李璟惊骇之间,下令去掉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使用后周年号。
后周显德六年(西元959年),柴荣率军北伐契丹,连克宁、鄚、瀛三州和益津关、瓦桥关等三关十七县,柴荣本准备乘胜夺取幽州,无奈染病只能班师。同年6月,柴荣驾崩,终年39岁。
悦史君点评: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有进取心的皇帝。他虽然在位只有5年,但南征北战成果辉煌,幽云十六州中的三州,被他顺利夺回,如果不是突然病故,那他的成就将会更大。如果柴荣再多活20年,以他的雄才大略,可能已经结束了国内纷争的局面,剩下的幽云十三州也很可能被收回,那就是比宋朝还伟大的王朝,甚至就没有宋朝什么事了。哎,真是叹息啊~
悲剧棋子:后周恭帝柴宗训
柴荣去世后,他的第四个儿子,6岁的梁王柴宗训继位,是为后周恭帝。主少国疑,很多人怀疑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可能会有不轨之心。不过,柴宗训只是将赵匡胤改任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没有太大变动。
后周显德七年(西元960年),赵匡胤假意调兵遣将,抵御辽和北汉联兵入侵,却在离开封几十里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随后班师回京,让柴宗训禅位给他。赵匡胤做了皇帝后,降柴宗训为郑王,把他迁往房州。北宋开宝六年(西元973年),柴宗训逝世,终年20岁。
悦史君点评:柴宗训继位时只是个幼童,朝政把持在大臣手中,之后不到一年就被权臣赵匡胤夺位,父亲柴荣恢复幽云十六州的宏愿,自然就不能指望他了。
统一南方: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本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得力干将,柴荣死后,手握重兵的他迅速发动“陈桥兵变”,夺取皇位,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是为宋太祖。
赵匡胤建国后,经过两年准备,确定“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决策,开始了统一战争。
北宋乾德元年(西元963年),赵匡胤以假途灭虢方略,首先出兵攻占荆南、湖南。
北宋乾德二年(西元964年)到乾德三年(西元965年),宋军兵分两路,大破后蜀,直逼成都,后蜀末帝孟昶举城投降,后蜀灭亡。
北宋开宝三年(西元970年)到开宝四年(西元971年)正月,宋军连战连捷,攻陷兴王府,南汉后主刘鋹投降,南汉灭亡。
北宋开宝七年(西元974年)到开宝八年(西元975年),宋军兵分两路,进军南唐,攻破江宁,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赵匡胤还专门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燕云十六州。
北宋开宝九年(西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第二天清晨暴死,享年50岁。
悦史君点评: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也算雄才大略,不仅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还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由于死的突然,赵匡胤留下了“烛影斧声”的传说,被认为是死于赵光义的谋杀。虽然他也惦记着幽云十六州,积极准备的赎金,但平定南方已耗尽精力,也算有心无力。
一统全国:宋太宗赵光义
赵匡胤死后,他的三弟,晋王、开封府尹兼中书令、东都留守、泰宁军节度使赵光义继位。由于“烛影斧声”的说法太盛行,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金匮之盟”一说,指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将帝位传给他。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西元978年),在宋朝的政治压力下,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相继纳土归降。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西元979年),赵光义率军亲征,击退辽国援兵,灭亡北汉,终于结束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统全国。
同年五月,赵光义开始北伐,一度收复易州和涿州,围攻燕京,结果在高粱河惨败,赵光义受伤中箭,乘驴车仓惶撤离,北伐失败。
北宋雍熙三年(西元986年),赵光义再次派遣潘美、杨业等大将北伐,由于主力东路军在岐沟关大败而溃,中、西二路也只得南撤。西路主将杨业因掩护军民南撤被辽军俘虏,在狱中绝食三日而死。
北宋至道三年(西元997年),赵光义去世,年59岁。他没有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也没有还给哥哥赵匡胤的子孙,而是传给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皇太子兼开封府尹赵恒。
悦史君点评:虽然赵光义背负了杀害哥哥赵匡胤的嫌疑,而且也没有自圆其说,逼死了弟弟赵廷美和两个侄子,如愿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但作为皇帝,他是称职的。不仅使用政治压力,彻底平定南方,还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虽然两次攻辽,企图收复幽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但他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培养,也不失为一代明君。
北宋、辽、西夏相持阶段
赵光义死后,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赵恒刚开始励精图治,君臣同心,开创了“咸平之治”。
北宋景德元年(西元1004年),辽朝承天太后萧绰、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20万大军南下,赵恒在宰相寇凖的鼓励下,同意御驾亲征,宋军在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取得大胜。之后宋辽达成“澶渊之盟”。宋朝以较小的岁币(30万)代价,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相对和平的状态。
之后,赵恒在参政王钦若的蛊惑下,先是迎奉“天书”,之后又封禅泰山,而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封禅泰山的最后一位皇帝;后来他又到山西汾阳去行“祭祀后土”(又称“西封”)大礼。
北宋乾兴元年(西元1022年),赵恒于延庆殿驾崩,享年55岁。他的第六个儿子、13岁的皇太子赵祯继位,是为宋仁宗。
赵祯继位后,勤于政务,厉行节俭,善于纳谏,开创“嘉祐之治”。不过,在位期间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双方于北宋庆历四年(西元1044年)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使宋朝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
北宋庆历三年(西元1043年),赵祯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北宋嘉祐八年(西元1063年),赵祯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4岁,在位42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赵祯死后无子,他的养子,巨鹿郡公、齐州防御史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赵曙原名赵宗实,是宋太宗赵光义的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自幼就被无子的赵祯接入皇宫抚养,也算幸运天子。
赵曙继位后,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国内政局平稳。
北宋治平三年(西元1066年),赵曙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
北宋治平四年(西元1067年),赵曙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他的长子,皇太子赵顼[xū]继位,是为宋神宗。
赵顼即位时,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他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由于新法在多方面触犯了享有特权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此,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遭到激烈的反对,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宗皇后也反对新法。同时由于新法本身也存在许多缺点,所以也遭到了一些正直大臣的反对,苏辙、韩琦、司马光都在反对之列。赵顼的思想也开始犹疑起来。对王安石两次罢相,都是赵顼向守旧势力妥协的结果,但他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的政治目标并没有变。
北宋元丰元年(西元1078年),赵顼从幕后走到前台,亲自主持变法,史称“元丰改制”,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
北宋元丰八年(西元1085年),赵顼在福宁殿病逝,年仅38岁。他的第六个儿子、九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
赵煦继位后,刚开始由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去世后,赵煦亲政。前后两个时期,党争频繁,朝政混乱一时。在军事上重启河湟之役,收复青唐地区,并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
北宋元符三年(西元1100年),赵煦病逝,年仅24岁。
悦史君点评:这一时期宋朝经历了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等5位皇帝,由于赵光义时期两次北伐造成的阴影,这些皇帝大都秉持输岁币保平安的心理,和辽、西夏维持一种相对和平的状况,幽云十六州的恢复,也就无从谈起。而此刻北宋王朝建立已经100多年,承平日久,国内矛盾激烈,也为日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火中取栗: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父子
赵煦死后无子,他的十一弟、端王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
赵佶即位后,在蔡京等大臣的诱导,沉迷享乐,民不聊生,激起宋江、方腊等大小起义不断。
北宋政和元年(西元1111年),辽人马植给权宦童贯献灭辽之策,受到童贯的重视。马植上书赵佶,献计与女真结盟,共灭辽朝,夺取幽云十六州,深受赵佶赏识。
北宋宣和二年(西元1120年),宋金双方议定夹攻辽朝,辽燕京由宋军攻取,金军进攻辽中京大定府(今辽宁宁城西)等地,辽亡后幽云十六州归宋朝,宋将原纳给辽朝的岁币转给金朝,史称“海上之盟”。但由于宋军缺乏战斗力,数十万大军两次攻打辽南京(燕京),均被辽守军打败,辽南京还是由金军攻占。宋每年加付一百万贯钱为代税钱,随同每年的“岁币”交付给金朝,
北宋宣和五年(西元1123年),金朝将燕京及所属九州中的西部六州归宋。云州(辽西京)地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也表示,在宋朝出犒军费给金朝的条件下归属宋朝。但完颜阿骨打很快病故,他的四弟完颜吴乞买继位,是为金太宗。金太宗一反哥哥的做法,改为大举南下。在金兵大举入侵汴京(今河南开封)之际,赵佶禅让帝位,他的长子赵桓被迫即位,是为宋钦宗,也是北宋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赵桓也无力扭转局面,也是一个懦弱无能的昏君。北宋靖康二年(西元1127年),金兵攻破东京(今开封),史称靖康之变。完颜吴乞买下诏废赵佶、赵桓二帝,贬为庶人,北宋灭亡。
同年七月,赵佶、赵桓被俘北上,完颜吴乞买封赵佶为昏德公,赵桓为重昏侯,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旧古城)软禁。
南宋绍兴五年,金朝天会十三年(西元1135年),赵佶死于五国城。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金朝正隆元年(西元1156年),赵桓在燕京病死,至死没能回到南宋。
悦史君点评: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两父子,对北宋的灭亡要承担直接责任。他们内不能修政,导致民不聊生,起义不断;外还想趁乱占便宜,反而把自己绕进去,让金朝看清楚了北宋的虚实。虽然幽云十六州被短暂收复一部分,但几年之间就被亡国,两人后半生受尽屈辱而死。也是报应不爽。
重建宋朝:宋高宗赵构
北宋灭亡后,金兵俘赵佶、赵桓及大部分宗室贵族北去,赵佶第九子、赵桓的九弟,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是为宋高宗。
不过,赵构很快就放弃中原,从南宋建炎元年(西元1127年)到建炎四年(西元1130年),一直不断南逃,甚至因惊吓过度而失去生育能力。金兵撤离江南后,赵构才又回到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后将临安府定为南宋的行在。他抽调精兵镇压荆湖、江西、福建等路的农民起义军和盗匪,巩固了自己的统治。虽然在防御金兵方面作了一些部署,但只把军事部署作为乞降的筹码,始终没有收复失地的打算。
南宋绍兴十一年(西元1141年),赵构与秦桧制造岳飞父子谋反冤案,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杀害,同金朝签定了屈辱投降的绍兴和议,向金称臣纳贡,以换取金承认自己在淮河、大散关以南地区的统治权。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赵构在当了36年皇帝后,传位给养子赵昚[shèn],是为宋孝宗,自称太上皇帝。南宋淳熙十四年(西元1187年),赵构病死于临安行在的德寿宫,时年81岁。
悦史君点评:宋高宗赵构虽然偏安江南,丧失了中原故土,但能在兵荒马乱的情况下,重建宋朝,本身就是奇迹,对比南明的迅速败亡,就能知道赵构的不易。不过,这时也只能委屈求全,幽云十六州的收复,也就按下不表了。
有心无力,宋金相持阶段
由于赵构无子,只能传位给养子宋孝宗赵昚。不过,赵昚的来历可是大有讲究。他本名赵伯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秦康惠王赵德芳的六世孙、英国公赵惟宪的五世孙、新兴侯赵从郁的曾孙、庆国公赵令譮的孙子、秀安僖王赵子偁的儿子,他的继位,标志着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赵匡胤一系。为什么赵构不找他的兄弟,或者宋太宗赵光义的子孙接班呢?就是因为靖康之变后,当权的王公贵族都被杀的杀,抓的抓,这才给了赵昚机会。100多年过去了,赵光义还真是报应不爽!
赵昚普遍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即位后不久,就起用主战派人士,并且下诏为岳飞冤狱昭雪平反,追复岳飞原官,赦还被流放的岳家家属,并逐渐开始为被贬谪和罢免的主战派大臣平反复官。
南宋隆兴元年(西元1163年),赵昚任命主战派老将张浚为北伐主帅,宋军一月之内恢复灵壁、虹县和宿州,威慑中原。后来在金军优势兵力的反攻下,宋军主将不和,军心涣散,撤兵符篱时遭到金兵的追截,损失惨重,只好再次与金国达成和议,改称臣为称侄,增加岁币等,“隆兴北伐”就此草草收场。
在内政上,赵昚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他很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
南宋淳熙十六年(西元1189年),赵昚禅位于自己的第三子,皇太子赵惇,是为宋光宗。赵昚自称太上皇,闲居慈福宫,后改名重华殿,上尊号为寿皇圣帝。
南宋绍熙五年(西元1194年),赵昚在重华殿逝世,终年68岁。
赵惇即位后病情时好时坏,无法正常处理朝政,大权旁落皇后李氏之手。然而,她既无兴趣也无能力参决朝廷大政,权力对她而言,就是可以为娘家大捞好处。
赵惇和皇后李氏只生有嘉王赵扩一人,立为太子,本是顺理成章之事,但却受到父亲赵昚的阻挠。赵昚认为嘉王天性懦弱,不适宜继承皇位,第二子魏王赵恺的儿子、嘉国公赵抦生性聪慧,深得赵昚喜爱。赵惇觉得父亲是在为难自己,在别有用心的李后和宦官们不断离间挑拨下,他对父亲感到恐惧和不安,尽可能躲避着赵昚,终于引发历时数年的过宫风波。
南宋绍熙五年(西元1194年),随着赵惇病情的恶化,政局也开始动荡不安,群臣拥立赵惇次子、嘉王赵扩登基,是为宋宁宗。赵扩登基后,尊赵惇为太上皇,皇后李氏为寿仁太上皇后,移驾泰安宫。
南宋庆元六年(西元1200年),赵惇因病崩于寿康宫,终年54岁。
赵扩即位后,任用赵汝愚和韩侂胄为相,赵、韩两派斗争激烈。南宋庆元元年(西元1195年),赵扩罢免了赵汝愚,韩党专权。
南宋嘉泰四年(西元1204年),赵扩采纳韩侂胄的建议,崇岳飞贬秦桧,追封岳飞为鄂王。
南宋开禧二年(西元1206年),赵扩下令削去秦桧死后所封的申王爵位和“忠献”谥号,改谥“谬丑”,下诏追究秦桧误国之罪,此举被认为是平反岳飞案件最彻底的一次。
同年五月,赵扩下诏北伐金朝,史称“开禧北伐”。开战初期,宋军收复了一些地方,金朝在遭到进攻后立即进行反击。宋军由进攻转为防守,真州(今江苏仪征)、扬州相继被金军占领,大散关也被金军所占。这场战争于第二年以宋朝战败而结束。
南宋嘉定元年(西元1208年),南宋被迫与金朝签订了屈辱的“嘉定和议”。
南宋嘉定十年(西元1217年),金朝伐宋,赵扩下诏伐金,于是宋金之战复起,双方互有胜负,延续了6年之久,最终都没能获胜,进入休战状态。
南宋嘉定十七年(西元1224年),赵扩驾崩于福宁殿,终年57岁。
悦史君点评: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三帝在位期间,也曾多次北伐,但因实力不济,不仅幽云十六州无法恢复,更靠南的中原地区也看不到头,只能维持偏安。
再次火中取栗:宋理宗赵昀
赵扩死后无子,他的养子、沂王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是为宋理宗。赵昀原名赵与莒,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
赵昀继位后,前十年都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纵情声色。
南宋绍定六年(西元1233年),史弥远死后,赵昀才开始亲政,采取罢黜史党、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
赵昀执政后期,又沉缅于醉生梦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
南宋端平元年(西元1234年),南宋联合大蒙古国灭金,蔡州城被攻破,金哀宗自缢而死。末帝完颜承麟为乱兵所杀,金国灭亡。
同年五月,赵昀正式下诏出兵河南。不久,宋军收复南京归德府和开封。半个月后,宋军继续向洛阳进军,在洛阳遭到蒙军伏击,损失惨重,宋军南归,其他地区的宋军也全线败退,“端平入洛”失败。
南宋开庆元年(西元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贾似道以宋理宗名义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
南宋景定五年(西元1264年),赵昀在临安去世,享年60岁。
悦史君点评:宋理宗赵昀重蹈宋徽宗赵佶的覆辙,不仅没能收复中原地区,反而在金朝被灭后,被蒙古军步步紧逼,只能勉力自保,幽云十六州的恢复更无从谈起。
苟延残喘:宋度宗赵禥宋恭帝赵㬎父子
赵昀死后无子,他的侄子、皇太子赵禥即位,是为宋度宗。
赵禥即位后,孱弱无能,荒淫作乐。封贾似道为太师,将朝政统统委托给他。贾似道专横跋扈,目无天子,大肆淫乱,致使朝政昏暗。
南宋咸淳四年(西元1268年),蒙军包围襄阳。南宋咸淳五年(西元1269年),又围攻樊城。贾似道却隐匿不报,也不派兵增援。
南宋咸淳九年(西元1273年),樊城被元军攻破。同年二月,襄阳守将吕文焕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献城投降。
南宋咸淳十年(西元1274年),赵禥因酒色过度,死于福宁殿,终年35岁。
赵禥死后,他的次子、4岁的嘉国公赵㬎(xiǎn)继位,是为宋恭帝。
赵㬎即位后,因年幼由太皇太后谢道清代理朝政,谢道清则依靠贾似道和陈宜中。在元军的猛烈攻势下,南宋德祐二年(西元1276年),赵㬎与谢太后投降,赵㬎被押送大都(今北京)。
元朝至治三年(西元1323年),赵㬎因触犯文字狱,在西藏被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赐死,享年53岁。结束了他作为喇嘛的生活,也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生活。
悦史君点评:宋度宗赵禥、宋恭帝赵㬎时期,内部朝政混乱,外部元军紧逼,自保都不能够,最终只能投降。
漂洋坚守:宋端宗赵昰宋末帝赵昺兄弟
赵㬎被俘后,他的哥哥、益王赵昰(xià)在群臣拥立下,于1276年6月14日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是为宋端宗,时年只有7岁。
虽然朝臣江万载、陆秀夫等坚持抗元,力图恢复宋朝,但在元军的紧紧追击下,赵昰只能由大将江万载、张世杰护卫登船入海,东逃西避。
南宋景炎三年(西元1278年),赵昰惊病交加,在碙洲(今广东湛江硇洲岛)去世,年仅9岁。
赵昰死后,他的弟弟,卫王赵昺(bǐng)在群臣拥立下,在冈州(今广东新会)称帝,改年号为“祥兴”,史称宋末帝或宋帝昺,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
南宋祥兴二年(西元1279年),在元将张弘范的步步紧逼下,左丞相陆秀夫背着赵昺跳海而死,年仅8岁,南宋宣告灭亡。
悦史君点评:宋端宗赵昰、宋末帝赵昺都是幼童登基,全靠忠臣勉力维持,无奈元军紧逼太甚,连一座小岛都无法停留,最终只能跳海而死,南宋宣告灭亡。
纵观两宋319年,除了宋太宗赵光义、宋徽宗赵佶时期,短暂恢复幽云十六州的一部分,其他时候都深受丢失幽云十六州之害,被辽、金、元(大蒙古国)压着欺负,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有着重大影响。接下来的元、明、清三朝,幽云十六州都在中原王朝的掌控之下,其中北京更成为首都,也就没有了北寇之忧。石敬瑭啊,我老赵家记恨你三百年,严肃脸。😄😄
亲爱的悦友,读完后记得分享到朋友圈喔
您的分享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如果想勾搭悦史君或者有正事
可以直接订阅并在文末留言点评
也可以关注悦史君的微信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点击公众号界面右下角直接沟通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