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宋朝,人们总说太祖的“重文抑武”国策给宋朝开了一个极坏的头,是这国策造成了两宋三百年的积贫积弱,被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按在地上反复摩擦,以至于两宋都亡于外族之手。可在我看来,它在提出之时,却是个非常英明的政策,尤其是在“抑武”上面。
对内,他杯酒释兵权,将军队的权力收归中央,保证了在李重进叛乱、李筠叛乱之时,手下将领没有首鼠两端,彻底根治了别人有样学样,黄袍加身的可能。
对外,边防政策上,施行了“保境息民,不欲生事”政策。宋太祖收回兵权后,对将领是经常调换,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但为了保境,派往边境的将领却不任意调换。宋太祖派往边境的都是田钦祚这类的猛将,但却只给他们带几千人的兵权,这样,一旦边境有事,只能保,不能攻,便战事局限在一定规模上。
对待民族政策上,宋朝极尽优待,极力促成双边和睦。在宋太祖出兵太原时,在山西一带的党项族就曾发兵相助,还经常给宋太祖送些好战马来。有一次,党项族首领李彝兴派人送马,宋太祖得知李彝兴体型特别粗大,就回送给他一条长长的玉带。就连一直跟中原各个王朝敌对的契丹,据说在北宋灭后蜀的过程中,睡王居然派出骑兵支援北宋。真不知道这位睡王是没睡醒,还是在梦游。
正是这“抑武防内”“民族和谐”的政策,给了太祖稳定的后方环境,帮助了战略环境奇差的宋朝快速地完成了统一大业。
既然政策这么好,换个人一直用呗。这可不行,“重文抑武”是味猛药,猛药只适合赵匡胤这样的猛人,如果换了别人,它的毒副作用可是会要了那人的命。所以服药之人是关键,服药的疗程也必须要控制。
就像那些弱鸡文人:李煜、孟昶,就不能用。重文他们办得到,可抑武就不行了,因为他不知道怎么抑,也不知道抑了之后怎么办?所以当他们抑不住之时,只能杀了了事。孟昶手下李仁罕,李煜手下林仁肇,都是这么死的,赵匡义虽没大开杀戒,但招数更损,搞得武将最后成了劳改犯。
再说了,“重文抑武”时机很重要,宋初主要矛盾是平叛不臣和统一诸国,这副猛药能对症下药。可等到太祖驾崩,统一战争结束后,宋朝主要矛盾就是民族矛盾,敌人已经换成了契丹和西夏,你这个时候还想着抑武的方式去对付辽国。这无疑不是美女见了流氓,主动宽衣解带,等着被欺负吗?历史从来不是你弱你就有理的地方。所以宋太祖死后,太宗即位,两次征辽就被契丹打得大败。这可是宋朝军事顶峰的时候呀。所以经验告诉我们。有些政策不是你想用,想用就能用的。
在我看来,“重文抑武”肯定不是宋太祖定下的国策,它估计连发展战略都谈不上,应该只是太祖为统一宋朝,平息内乱,想出的权宜之策,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战术。而真正蠢到将战术上升为战略的家伙应该是宋太宗,这位高粱河车神。正是因为这家伙的政治低能,才将它无脑地奉为国策,才给两宋三百年种下了“人傻钱多”的弱宋基因。
谈及此处,不胜唏嘘,如果赵匡胤不是突然驾崩,如果他能多活十几年,宋朝或许会以另外一种形象示人,但绝对不是我们眼中的积贫积弱。可历史从来没有如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