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域歧视到语言歧视》
从地域歧视到语言歧视中国之大,导致不同的地域产生不同的方言,不同地域的人说话互相听不懂,形成了不小的沟通障碍。据说最厉害的要属广东农村,在许多偏远山区,山这边的人还能用语言相互沟通,翻过山后两个村子的人说话时就谁也听不懂了。
尽管国家从建国初期就开始推广普通话,要求从国家机关到学校以及所有社会服务窗口都讲普通话,但是六十多年过去了地方性语言从未杜绝。
许多方言几乎成了孩子们忘不了的母语,即使走遍天崖海角,与父母兄弟姐妹交流时说的还是家乡话。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怪圈:在国家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电视电影、广播电台以及所有服务窗口,大家都讲普通话;但是一旦离开这些公共场所,许多人都开始讲家乡话。
于是,讲普通话就成了一种在一些公共场所提供公共服务时的无奈,是一种面对陌生人才讲的语言。
在私下里,面对家人和老乡再不愿讲普通话,似乎只有方言才能缩短彼此距离,拉近彼此的亲近感。
于是,大家表面上讲的都是汉语,说的都是中国话,但是多数人其实都在两个语言体系里周旋,一个是普通话,一个是方言。
于是对人群的地域歧视就更多的表现在对方言的歧视。
因为只有在方言中才能区别出不同地域的人。
从地域歧视到语言歧视多年前我在北京读书时曾流行一个北京人歧视外地人的段子:那时改革开放不久,多数北京人还没有现在这样包容。一天,几位山东老乡挤上了去永定门的公交车。乘务员在关门时不小心让车门夹住了一个人的衣服,这位山东老乡立即喊到“夹腚了!”,乘务员是位女士,她当即反驳说“喊什么喊?不就是夹屁股了吗?”
这位山东老乡不敢吭声了,心中暗想:北京到底是首都,连腚的叫法都不一样!
过了一会,车快到站了,这位山东老乡怯怯的走上前去问到:“服务员,到永屁股门怎么走?”
此言一出,立刻在全车引起哄堂大笑。他们即笑这位山东老乡,也笑那位女乘务员,谁让教人家管腚叫屁股呢!
是不是真有这回事我没见到,但是通过这个段子可以看出通过语言歧视到地域歧视的一个过程。或者说地域歧视通过语言歧视表现出来。
从地域歧视到语言歧视近日,有媒体报道,郑州一市民带着老人孩子去超市购物时老人走失。为尽快找到老人,该市民请超市帮助广播找人,但是当他要求用河南话广播时遭到了拒绝,超市坚持用普通话广播。
也许有人认为超市的做法不够灵活,但超市给出的理由是用河南话广播影响超市形象。言外之意,无非是嫌河南话“土”,配不上超市的“洋”。
这还是在河南省的省会城市,一个河南人居住最集中的地方,超市里居然都不肯用河南方言广播,很难想像到了其他城市河南话还有无立足之地?
其实普通话和方言之间并无贵贱高低之分,只是说的场合合不合适,方不方便而已。
现在,在中国大陆普通话与方言之间也在不断融合。基本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使是某地方官员在台上讲话,最开始都是在讲普通话,但是说到高潮处,难免溜出几句方言,有时是随意,有时则是故意,并以此拉近与民众的距离。
如果你有机会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时段乘坐一回北京地铁,你会惊奇地发现:站在你身边的80/都是年轻人,再仔细听听,他们之中有80/都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外地人。他们可以在拥挤的人群中大声地讲着某地方言而面无羞涩,看上去就像是坐在家乡的列车上一样。
那时,你倒有一种置身异乡的错觉,你被各地的方言包围着,那一瞬间你感到你的普通话已失去了与人沟通的能力。
毕竟,在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北京,外乡人已经占据一半,面对1000多万的外来人口和他们的乡音,你歧视过来吗?
既然如此,我想还是包容些好!
网友评论
造成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往往是若干因素交织在一起。
欧洲那么小土地上会有那么多语言(如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而地域广阔的我国自然而然会存在千奇百怪的方言。
只要人们互相尊重,不同方言灵活使用,才能团结友爱,而利用方言歧视对方那是愚昧无知的狭隘行为了。
老乡在一起都说家乡话,亲切! 公众场合还是说普通话比较好,大家容易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