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释】:
所以:所做的事情
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所安:所安的心境
廋:音sōu,隐藏、藏匿
【译】: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析】:
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是孔子给出的,从“现在”与“过去”、“外在”与“内在”的双重角度,综合判断一个人善恶好坏的三条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如何评判一个人,最直接的,就是先以平时都能看得到的日常言行来进行判断。如果一个人平时的言行,看起来很好,或是很坏,姑且留下一个初步印象,但还不能下结论。
第二步,要看是什么外在因素导致了此人当前的言行。这种外因,也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这就出现了四种情况:其一,好的外因,导致了好的言行,也就是一贯的好;其二,坏的外因,导致了坏的言行,也就是一贯的坏;其三,好的外因,导致了坏的言行;其四,坏的外因,导致了好的言行。到此,更不能轻易下结论了。
第三步,要考察此人的用心和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是什么内在因素导致了此人当前的言行。当然,“内因”也分为“好”与“坏”两种。
这样,就可以对一个人进行评判了。
子曰:“君子不器。”
【释】:
这里的“器”就是指脱离了原发境域的技艺;它堕落为有某种固定形式、并因而难于彼此沟通的谋生技巧和艺能。
【译】:
先生说:“一个君子不像一件器具(只供某一种特定的使用)。”
【析】:
持此观点有三种说法:
其一,器具一般只有一种用途,因而孔子所说的“不器”指的是君子不应该像一个器具一样,只有有限的才能和用途,而应该做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如朱子就是这样认为:“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其二,器具通常更多指的是容器,凡容器均有一定容量,所以“君子不器”指的是君子不应该像一个容器一样,容量有限,装不了更多的东西,而应该宽容大度,海纳百川。
其三,器具都具有固定的形状,不易将之改变,所以“君子不器”就是指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思想僵化,不懂变通,而应该为人处事的过程中灵活应变。
在这三种说法中,第一种说法的影响最大,也最为大众所接受。
事实上,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就是要求其在人格上、在修养上达到比常人更高的境界,因此他认为君子学习应该是“学以修其身”,而反对学以成器。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我认为,“君子不器”指的是:君子不以“成器”为目的,而应该把提高自身修养作为奋斗的动力和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