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读书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
你不知道的金庸:中国几千年文人不做官而能致富者,怕只有金庸一个人

你不知道的金庸:中国几千年文人不做官而能致富者,怕只有金庸一个人

作者: 金真武 | 来源:发表于2018-11-30 16:50 被阅读93次

    最近我在阅读历史学者傅国涌先生写的《金庸传》,为什么对金庸帮主(多人称呼他为帮主)感兴趣,源于两个原因:一是前段时间查先生仙逝引发一阵金庸武侠热,我从小看金庸武侠电视剧,想多了解金庸其人其事;二是最近本人开始学习写作,金庸作为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我想通过阅读他的传记学习写作经验。

    我平常看书速度比较慢,最近一个星期都在看《金庸传》,到今天看完,共花了20个小时。阅读期间,每每看到精彩之处,划线做笔记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时被书中个别情节打动,往往也会停书深思。这20个小时的阅读体验,纵览查先生的一生,仿佛一位智者在给你传道授业解惑,真的太美妙了。

    在看《金庸传》之前,我对金庸的了解仅局限于他是个写武侠小说的大师。看完之后,刷新了我对金庸的认知,除了在武侠小说取得极大成就,他创办的明报集团和个人社会影响力同样非常巨大。

    这篇文章,让我尝试带你看看一个你不知道的金庸,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大丈夫。

    1、创办明报集团,成就亿万身家。

    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家世显赫,查家是当地名门望族。他从小饱读诗书,少年求学颠沛流离,后机缘巧合在香港扎根,担任《大公报》一名普通编辑。十年后因理念不同,金庸与人合创《明报》,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把明报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报,在竞争极其激烈的香港报业中杀出一条血路,成就明报香港报业前三的地位。金庸的个人身家财富在90年代便超过6亿,创造了商业社会“文人办报”成功的一个神话

    金庸的好友倪匡(香港四大才子之一)曾跟人讨论过,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文人不做官而能致富者,怕只有金庸一个人,举不出第二个例子来了。

    2、多次被两岸最高领导人接见,最敬佩邓小平。

    在香港的日报中,《明报》销量长期稳居前三位,读者群以上层社会人士、知识分子为主,成为香港具有代表性的严肃报纸,被称为精英报纸,与金庸的社评是分不开的。

    从《明报》1959年创刊到1992年控股权转移,三十三年间,金庸亲笔撰写的社评有七千多篇,六七十年代最高产,他几乎每天坚持写一篇,很少由其他人执笔。世界上发生了什么大事,不仅香港人会习惯性想看看《明报》社评怎么说,国际社会也非常看重,据说美国国务院、台湾的政要都要剪辑他的社评,作为研究和参考。

    金庸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曾先后接受台湾和大陆当局的邀请访问,分别与蒋经国和邓小平有过会见,他对两位领导人都很敬佩,相信在他们领导下,两岸发展会越来越好。有记者曾采访过金庸,问他当代最敬佩之人,他的回答是邓小平。

    3、三次婚姻,才收获圆满家庭。

    金庸武侠小说里描述的爱情让人神往,现实生活中的金庸,婚姻生活充满曲折。金庸一生有三段婚姻感情经历,第一任妻子是杜冶芬,因背叛金庸而分开。

    第二任妻子叫朱玫,新闻记者出身,美丽能干,比金庸年轻十一岁。她为金庸生育两男两女,金庸创办明报,朱玫与他患难与共,备尝艰辛,留下一段令人难忘的相濡以沫的历史。据说两人分开的原因是朱玫很能干,对工作很认真甚至有点固执,两人时常因为工作大吵,金庸自尊心受到伤害,于是出现了婚外情。

    金庸的第三段婚姻相对圆满,虽然妻子林乐怡比他小二十几岁,但两人相敬如宾,金庸对娇妻呵护有加,妻子持家有道,两人相伴而老,也算幸福和睦。

    4、中年丧子,生命无法承受之疼。

    1976年10月,金庸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大儿子查传侠自缢身亡,这成为他心中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痛。那年金庸52岁,他亲自去美国,把儿子的骨灰捧回香港安葬。儿子的自杀也成了他信奉佛教的直接原因。

    他曾痛苦地回忆:“我记得接到大儿子在美国过身的消息后,好灰心,好难过,但那天还要继续在报馆写社评,一面写就一面流泪,一直都很伤心,还是要写。”

    几个月后,金庸在修订《倚天屠龙记》后记中写下一番话:这部书情感的重点不在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武当七侠兄弟般的感情,张三丰对张翠山、谢逊对张无忌父子般的挚爱。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也太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一句“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写不尽他心中的至痛与伤心。中年丧子,那是真实人生最深的不幸。

    5、选明报继承者失误,一度生气发病有生命之危。

    1992年2月,金庸将创办33年的明报集团出售给商人于品海。因年纪渐大,金庸早有出售明报的计划,为寻找合适的交接人,他多方对比后,认为年轻的于品海是当时最完美的接班人。

    不料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于品海便把明报转给马来西亚商人张晓卿,金庸做梦也想不多,他千挑万选被寄予厚望的继承者,这么快就把明报卖掉。

    金庸虽退出了明报,但明报为他一手创立,毕生心血所系,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岂能轻易割舍。那一年,他心脏病发作,做了大手术,经过八九个小时,心脏拿出来修修补补,又放回去。香港新闻界都在传说,一辈子精明的金庸是不是被气出病来了。

    短短一篇文字无法道尽我对读完《金庸传》的感受,这一篇先浅尝辄止,从大多数人不知道的金庸事例着手,目的是还原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金庸。当然,如果你对金庸感兴趣,欢迎找他的传记一览,可能你的感受和收获会更大。


    我是金真武,我的目标是每天日更,分享有价值的理念和观点。喜欢您就点个赞,点赞是最好的支持,关注是最大的鼓励,我会坚持,谢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不知道的金庸:中国几千年文人不做官而能致富者,怕只有金庸一个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ih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