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赖辉东《论语史鉴》9·16中华酒神——杜康仪狄!

赖辉东《论语史鉴》9·16中华酒神——杜康仪狄!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2-08-08 21:18 被阅读0次

    第16章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卿:章也,会意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两人相对而坐就餐,指用酒食款待人,与“乡”“飨”同源。

          两人对食为卿,这两人,一君一臣、一尊一卑、一长一幼。故君对臣,夫对妻,大臣对下属的你,呼叫“卿”。

          同乡的人聚在一起饮酒,或用酒食招待客人叫飨。

          后来“卿”假借指高级官员,《段注》:“卿,章善明理也。”卿就是表彰真善、明辨事理的人。

        《周礼》的六卿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春秋汉含孳》曰:“三公象五岳,九卿法河海,三公法三台,九卿法北斗。”《释名》曰:“汉置十二卿,正卿九:太常、光禄、卫尉、太仆、廷尉、鸿胪、宗正、司农、少府。”

        《晋书·百官志》:“古者,天子诸侯皆名执政大臣曰正卿,自周後始有三公九卿之号。”《韵会》:“秦汉以来,君呼臣以卿。”

        卿也指中华姓氏,为战国时期名士虞卿之后。

    入:内也,自外而中也,指事字,实际是“内”的分化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入本义指进入,如《礼·少仪》:“事君,量而後入。”入与“内”、“纳”古本同源因此,“入”有纳义,既表示献纳、交纳,又表示收纳、采纳。

        如《楞严经》:“六入谓六尘,即眼入色,耳入声也。”

    勉:彊(勥jiàng)也。从力,免声。本义为力所不及而强作,如勉强。

        勉后引申为努力、鼓励、劝人努力。如勉励,如《说文解字》:“自勉者,自迫也。勉人者,迫人也。”

        勉也通“娩”,指分娩;又通“免”,指去除,脱掉。

    困:故庐也,从木在囗中。故庐仅围一木见其囧乏是困之范式。困的甲骨文象房子里面生长着树木。困的本义:废弃的房屋。

        也有一说:困指木在房内,不得伸长,如《六书本义》:“木在囗中,木不得申也。”借为穷困,病困之义。

        困后来延伸指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如:困厄、困处(chǔ)、困居、困扰、困境、困窘。

        如《书·大禹谟》:“不废困穷。”《礼·中庸》:“事前定则不困。”又如:困知勉行、困兽犹斗。

        《周礼·地官·禀人》:“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意为: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困也指疲惫、劳倦,如唐· 白居易《卖炭翁》:“牛困人饥日已高。”

        困也指急难、危难,如《史记·魏公子列传》:“能急人之困。”

        困也用作动词,指围困、困扰,如《孟子·告子下》:“又智勇多困于所溺。”清· 周容《竽老人传》:“困于雨。”宋· 苏轼《浣溪沙》:“酒困路长。”

        困又指不通,如《礼·中庸》:“或困而知之。”《论语》:“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孟子》:“困於心,衡於虑,而後作。”

        困也指倦极力乏、想睡觉,如:我很困,想睡觉。

    何有于我哉:除了这些,我还有什么?《论语》中还有一处出现了该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出了家门侍奉公卿,回到家里侍奉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心去办。不被喝酒所困扰,除了这些,我还有什么?”

        孔子的言外之意就是:我这个人非常平凡,出去作公务员规规矩矩的,回到家里老老实实的,朋友之间有困难,尤其是有丧事这类事情,一定尽力帮忙,从不因酒误事,除了这几些,我没什么特别的。

        人在不同的场合,一定要扮好不同的角色,对于事业要忠心,对于家人要爱敬,对于朋友要忠信,任何时候都要自律,尤其是在喝酒方面。

        忠不是忠于某个人,而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孝是社会和谐的法宝,《孝经》曰:“孝为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

        对待朋友要忠信,忠信要以“义”为本,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要约束好自己,不能因酒误事,《弟子规》上讲:“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据《战国策·魏二》记载: 昔者帝女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大禹的预言果然得到了应验,在他之后,因酒误事的例子不胜枚举。

    中国酒神——杜康和仪狄

          中国北方酿酒业长期祭祀的“造酒仙翁”,其具体事迹和神格已经湮灭,目前人们还得记得的酒神只有两位,那就是杜康和仪狄。曹操的《短歌行》里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关于杜康的身份,有人说他是黄帝的臣子,又有人说,他生活在春秋战国年间,还有人说,他是一名汉代的地方官员。

        比较让人认同的观点是,杜康就是夏朝中兴之主少康,夏朝因遭受外族入侵,少康的母亲在逃亡中生下了他。

        少康长大后,越过边境,逃到了临近的虞国(有虞氏),西晋学者江统所著的《酒诰》记载说,当年的少康十分贫穷,舍不得把吃剩的高粱饭丢弃,就倒在大桑树的树洞里,时间一久,它开始发酵起来,散发出一种迷人的香味。

        少康由此顿悟出造酒的原理,结果酿出了中原地区的第一坛美酒。这种用高粱酿成的酒,古人称为“秫(shú)酒”。

          后来国王赏识他的厨艺和酿酒技术,派他担任宫廷的厨师长,还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后来又赠送他一块方圆十里的土地和五百名士兵。

          少康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启动了他的复国计划,最终战胜对手,实现了夏国的复兴。

        仪狄是一位美丽的女性,“仪”这个字,在古汉语中通“娥”,也就是“姑娘”的意思,所以,仪狄这个名字译为现代白话文,就是“狄姑娘”的意思。

        有人认为,仪狄是大禹时代的祭司,因为“仪”还可以解释为祭祀。又说她是一名主管酿酒的官员。还有人说,她是舜的女儿,因此跟宵明和烛光是同胞姐妹。

          古人认为仪狄和少康对酒的贡献不一样,“仪狄作酒醪(láo),杜康作秫酒”。仪狄发明的是酒醪,而杜康发明的是高粱酒,他们并列为中华酒神。

          用高粱酿制的秫酒,在发酵工艺上,最初跟醪酒没有本质区别,但后来,高粱酒引入了蒸馏法,这种工艺可以生产出高纯度的白酒。

        酒醪,南方称之为酒酿,是一种用糯米烧煮发酵而成,上面有一层液体,颜色浅黄,味道甘甜,带着微醺的酒香,过滤掉米粒之后,就成了米酒。

          酒醪加以浸泡、蒸煮、拌曲和压榨,可以制成颜色暗红的黄酒。

          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人用这种暗红色的酒浆,来隐喻女儿出嫁时初夜出血现象,还美其名曰“女儿红”。

          为了满足世人的“处女情结”,女儿的父母会在其出生的那天将一坛黄酒埋于地下,直到女儿出嫁和新婚酒宴上才拿来饮用,象征新娘在肉身和道德上都是纯洁无瑕的。

          在明清两朝,黄酒是贵族的饮品,它性情温和滋补,怡情而不伤身,使人不易当场失态,较为符合儒家伦理的规范,因此是有教养的贵族的佐餐首选。

        白酒则与之相反,它过去一直是贫苦百姓的琼浆。他们白天辛苦劳作,晚上聚会宴饮,用烈酒寻求欢乐,同时也借此驱除寒气和病痛。

        仪狄为大禹献上美酒后,不但没有得到褒奖,反而被疏远,他说酒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后世必有因为饮酒亡国之人。

          果然,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桀,正是由于酗酒无度,荒废朝政,以致丢掉了整个王国。六百年后,商纣王重蹈覆辙,沉迷于酒色之中,结果再次丢掉了江山。

          鉴于这些惨痛的教训,周公曾颁布史上第一个禁酒令——《酒诰》,要求酒类只能用于祭祀,犯禁者一律逮捕,重者还要杀头。

          在中国的大多数朝代,饮酒一直是文人抒发自己悲苦忧喜的常用方式,魏晋时代著名的竹林七贤,个个都以酗酒著称。曹操还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

        东晋陶渊明的多篇诗歌都有饮酒的描述,盛唐诗人李白更以“饮中八仙”著称,在他那些汪洋恣肆的文字之间,洋溢着狂热的诗情和熏天的酒气。

        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做太守时,每日纵酒狂欢,留下了著名的行酒文《醉翁亭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9·16中华酒神——杜康仪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pb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