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272847/49784df9f1a24aeb.jpg)
第一次知道蒋韵老师的《隐秘盛开》,是在2019年春。
女儿那年高考,陷入极度焦虑抑郁。
四处求医未有成效,辗转找到一位住在城郊的中医。
女儿吃了这位大夫的药,顽固的头疾渐渐好转,跟中医的沟通也渐渐多起来。
最后一次去,中医为女儿推荐了两本书,其中就有这本《隐秘盛开》。
带着强烈的好奇和探寻答案的心理,我们用很短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书中故事时间跨度很大,但依然有着浓浓的时代感。
生长在中国七十年代的一群年轻人,他们以蓬勃的生命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每一个人物都个性鲜明,特别是潘红霞短暂的一生,暗恋的一生,令人无限感慨。
此书作者是山西籍女作家蒋韵,与作品中的人物生活在同一时代,同样的内陆地区。
使得故事更具有真实性。也更有亲切感。
有人说,这是一本小众的书,女主的经历太少见。女主的爱太伟大。
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看到的女主就是一个善良内向又坚强的普通女人。
我不想给她冠以伟大高尚的帽子。她的人生,其实就是水到渠成。
个人性格和经历使然。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所有物种都一样,人也是各种各样。
人生由无数次选择构成,而每一次选择的结果,都来自于我们性格里早已确定的因素。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72847/cb8ad6c3d2be36d3.jpeg)
01缘起
潘红霞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人物,作者在后记里称她是精神贵族,是爱的天才。
她献身爱情,几十年坚守初心,守着一个爱的秘密,直到生命终结。
极少有人像她这样活出极致。
但她的确又和我们一样,是个普通人。有着普通女人对生活的追求,对爱的渴望。
按现在的话说,潘红霞是个五零后。那个年代的人们大多朴实敦厚,思想单纯。
她出生在中国内陆小城的一个普通家庭,爸爸是一所中学的会计,妈妈是一个小医院的护士。
她在家排行老二,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个弟弟。
她们住在简陋的学校平房里,青砖铺地的屋子,冬天里要自己生炉子,用着夏天爬满蛆的公共厕所。
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六七十年代中国家庭。
要说不普通,就是潘红霞作为不受待见的老二,给抱出去,被奶妈奶了一年多。
也可能真是吃谁的奶随谁,潘红霞的性格和她的姐姐弟弟都不一样。
她活泼开朗,从不记仇,就算在家里被忽略,也是每天自由自在地唱着歌。
连她妈妈都觉得,可能别的女人的奶水,改写了她二女儿的命运。
是不是改写,我们无从知道,但此时就可以看出,潘红霞是个善良而且内心强大的女孩。
我们常听人说“三岁看老”,一个天性敦厚的孩子,长大了也会是个好人。
她从不嫉妒父母对姐姐弟弟的偏爱,这种不争不抢的性格,为她以后的人生经历埋下了伏笔。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72847/5e702c0ef21b47f5.jpg)
02塑造
潘红霞是个懂得爱的人,更懂得珍惜。
在她小学刚毕业遭遇停课的那年,她遇到了“竖笛姐姐”。
那个会吹箫的知青姑娘,虽然只比她大四岁,却可以称为她的启蒙老师。
在遇到她之前,潘红霞的世界是“混沌的,黑暗的,荒芜的,犹如没有文明痕迹的史前期。”
而这一天之后,“生活被火光照亮了,有了意义”。
竖笛姐姐带她懂得了阅读的快乐。竖笛姐姐给她看的那些书,和当时时代格格不入。
那些书的气质和精神,还有情感,秘密地对她完成了启蒙和塑造。
从此浪漫主义的种子深植潘红霞的心中,那时她才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
回首往事,我们会发现,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不一定是父母或者老师。
有时候一本书,或者一个人就会成为我们的引领者。
那个神秘的竖笛姐姐成了她人生第一个牵挂。
她深深被竖笛姐姐所吸引,觉得自己和她的生命紧密相连。
停电的夜晚,弱小的她,冲破黑暗严寒和恐惧,也要给竖笛姐姐去送蜡烛。
看到竖笛姐姐害怕,便克服自己的不习惯,留下来陪伴独自一人的她。
人世间,爱只有一种,那就是全心全意,肝胆相照,以命相许。
可是她心心念念喜爱的竖笛姐姐,却在春节前突然“失踪”了,这种不辞而别对潘红霞是个致命的打击。
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优雅博学与众不同的竖笛姐姐,就是她的整个世界。
潘红霞陷入了痛苦的黑暗,她以为竖笛姐姐像她爱她一样爱着她,在意她,可是她失望了。
面对竖笛姐姐轻描淡写地解释自己回家过年去了,潘红霞的心更沉了,她无从质问,无从表白。
她感觉自己和竖笛姐姐隔了一堵墙。那种深深的失落,让她大病了一场。
这和爱情无关,一个孩子的崇拜,一个孩子的纯洁的深情,是成年人所不懂的,那是她能付出的全部。
这个经历可以说成了潘红霞生命里的一道疤。
你喜欢的人,未必喜欢你。你为对方可以付出一切,可他(她)却不懂你的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72847/59a54fcbd36efc56.jpg)
03成形
十年后,当她遇到让她一见倾心的那个人,也只能是沉默。
喜欢的同时又有害怕,“同样的错误,你要犯两次吗?”她自问。
情感上的不确信,隐隐透着年少时的伤。
国家恢复高考,潘红霞成了这个小城77级大学生。
脱离了八年的小工厂劳作,成为天之骄子,潘红霞格外知足珍惜。
在这里她遇到了作为知青同样考进这所学校的刘思扬。
人们总是会被带有光环的东西吸引,尤其是女孩子,尤其是潘红霞这样具有浪漫情怀的女孩子。
刘思扬就是个带有光环的人。
首先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的这所学校。其次,他不是本地人,他来自伟大的首都北京,来自那里的名校101中学。
还有就是六年的知青经历,让他更沧桑成熟。
关键他还热爱文学,诗写得特别好。文艺青年在当时是一个标签。
更要命的是人还长得帅,这简直就是现在的霸道总裁范儿。
哪个怀春的姑娘不爱呢?甚至能跟他说上句话,都觉荣幸。
当他邀请同样喜欢文学的潘红霞一块创办文学社时,潘红霞受宠若惊,心如撞鹿。
她爱上了刘思扬,但是这份爱是含蓄的,隐忍的,躲闪的,还带着一丝苦涩。
因为当时的刘思扬,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女友,同班同学陈果,他们同乡又同学,年龄也相当。
人家郎才女貌门当户对,潘红霞爱得毫无存在感。这种痛苦只能深埋心底。
爱一个人,不必让他知道。
潘红霞没有放弃,她贪恋爱的甜蜜,哪怕是被苦涩浸泡的甜蜜。
她为了他说过的一句话,可以跑遍全城去考察街巷名字,她以能和他一起探讨文学而幸福激动。
在假期里,她受不了思念的煎熬。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在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游荡。
想像着他就在附近,在同一天空下,内心充满了幸福感。
这让我想起当下流行的一首歌曲,“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
暗恋一个人,很苦,也很甜。但无论苦与甜,都只能独享。
在潘红霞来讲,只要能看到他,感受到他的存在,就已经足够。
她的性格注定不去打扰别人的幸福。
就算后来刘思扬和陈果分手,和小玲珑走到一起,潘红霞依然只是个看客。
对爱的膜拜,对自己道德底线的坚守,注定她不会去争去抢去表白。
但她不是圣女,她也会难过,被压抑的渴望也有喷发的时候。
毕业聚餐时,趁着醉酒,她悄悄在小玲珑耳边说出自己的秘密。
为什么不是别人来做她的树洞?这里面有她一个普通女孩的嫉妒和自私。
博取同情吗?显然不是,以潘红霞的自尊和内心的强大,无需同情。
这里反倒有一点挑衅的意味。
小玲珑和刘思扬的双向奔赴的爱情,就像是铜墙铁壁,坚硬得令人绝望。
既然已经绝望,为什么不可以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当不当真随你便。
此时的潘红霞给小玲珑泼了点醋。这也是她为自己打破的一个出口。
这对于后来成为刘思扬的妻子的小玲珑来说,也实在是个压力。
几年后的再次相聚,当看到刘思扬身边的小玲珑微挺的肚子,潘红霞再次心痛得不能呼吸。
这就是一个女人爱而不得的嫉妒。
接下来十几年她没有去打扰那一对有情人。相见不如怀念。
她的性格,她的人品,让她只能默默咀嚼苦涩。
直到后来她身患绝症,终于鼓起勇气想去见刘思扬一面,但是阴差阳错,失之交臂。成为永生的遗憾。
她虽在爱情婚姻上一片空白,但她的人生并不颓败。
她是她们大学的博士导师,在“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绩。
有自己的生活圈儿,深得学生们喜爱。她的笑容始终灿烂。
她用积蓄买了房子,就在河边,和刘思扬他们办文学社的河边。当然,没有人知道,房子和往事的渊源。
一辈子爱着一个幻影,这是独属于她的精神世界。与他人无关。
人就是这样,有时候我们宁愿痛苦。也不愿忘记,那些生命里刻骨铭心的印迹。
相比较麻木的混沌的人生,清醒的痛苦,也是一种幸福的享受。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72847/84e07c7f07e03b03.jpg)
04为自己而活
潘红霞骨子里的善良,隐忍,是与生俱来的,世间有很多这样的人。
人的一生,遇见谁,有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却无从知道。
潘红霞的性格和经历促成了她孤独守爱的一生。每一步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她也曾试着走进婚姻接纳别人,但不行。说她有精神洁癖也好,单纯执拗也好。她都是在随心而往,为自己而活。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也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一个人认真地努力地活过,就是没有白活。
无需跟别人一样,无需与他人攀比。为自己而活,才是终生爱自己的表现。
写到此处终于明白,那位中医先生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他是个个性鲜明的人,找他看病必须预约,不接待随时来访;不接受微信转账,因为纸钞才有人情味;他开的中药他要亲自来熬。
他虽是一名医者,却不认为医者有多高尚。他说祖辈赐予他这个饭碗,他就要好好坚守传承下去。
他更尊重自己的内心,坚守初衷,做自己认为正确的那个人。
给处于青春期焦虑的女儿推荐这本书,可能就是想让孩子知道:
我们无需和别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历程,有专属于自己的秘密爱憎。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努力活下去,我们要为自己而活。
历尽千辛万苦,我们最终都是活成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