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扎心,也很复杂。曾经一度上过热搜。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有主观人为的因素,有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有个人践行的偶然。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①
农耕文明的道理,治不了工业文明的疾病。我国传统农耕文明持续了几千年,人们在生存、生产劳动和对大自然的观察中,发现了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由此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金科玉律、格言、警句,也就是所谓的道理,这些道理是实践的产物,是历代先贤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农耕文明时期是行之有效的,但进入工业时代,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以后,有些道理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实的需要了。你在那里信奉滴水穿石,人家已经用盾构机凿洞穿山;你在践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你真的磨成针之后,已无用武之地。
②
很多道理,我们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也就是间接经验,历史与现实中的一切成功者及其成功的经验,我们只能学习其精神和方法论,而不能照搬照抄,纵然你学得唯妙唯俏,如出一辙,宛如先人再生,但也无法重复胜利和成功。历史不会重演,成功也不可复制。时也、命也、运也,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之中。倘若古人能够复活,他们自己也不能够重演自己的故事。
③
道理本身自带毛病。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有很多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道理。它们不够精准,没有量化,没有边界,缺乏指向性和特别的规定性,适用性往往比较宽泛,尤其是没有时空感,极易发生错乱,些许、若干、适量等等,都属于此类。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幼儿学说话和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由于使用场景的错误,闹出了很多的笑话。其实我们在道理的应用上,何偿不是如此惹人发笑?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同在,公序良俗与陈规陋习并存,时空交错,场景互易,物换星移,我们极容易把道理弄错,只不过这种错误,我们往往自己不知道而已。
④
所谓懂得,是不是真正的懂得,还要打一个问号。大家或许比较熟悉这么一个场景。课堂上老师就某一个问题讲得口干舌燥,最后总会问上一句,同学们都听懂没有?不懂的请举手。这时候同学们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懂了。然而,在接下来的作业或者以后的考试中,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做错作业或者答错试卷。在学校里,学习和使用书本上的东西,我们尚且容易犯如此的错误。在生活中,面对社会这本无字之书,真正看懂的又有多少人呢?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⑤
再说道理。 什么是道理?所谓道理就是道上的原理。不同的道,有不同的理。甲道上的原理,不能用在乙道上。张冠不能李戴,虽有触类旁通之说,但不同领域和不同学科的道理并不完全相同。即使对同一个道理,不同的人使用,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时候甚至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比如,背水列阵,是兵家大忌,但是,背水一战也使韩信成为千古名将。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同的年龄段,使用的道理也不尽相同。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就不展开说了。比较可怕的就是,有些人正如俗话所说的,根本就不上道。如果是这样,不上道的话,那就不好说了。
⑥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些人虽然懂得很多道理,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践行这些道理。有些人往往嘴里说的是一套,行为上做的是另一套,言行相悖。知行合一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也是个人终身的修养。我们只有把懂得的道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践行这个道理,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才能够改善自己的工作、生产、生活。
⑦
道理的应用要把握好节奏。自然界有高山就有深海,有高台,就有洼地。事物的发展有高潮就有低谷。人类社会也一样,社会的发展与文明进步,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自己的节奏,掌握并顺应这个规律和节奏,是我们学习工作,生产生活必须遵循的。我们不能在应该努力学习和奋发奋斗的年龄,去追求安逸和享受,并用“没事,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用这个道理来安慰年轻时的自己。我们不能因为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就在养羊之初,不去修建羊圈。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因为节奏,更典型的例子是姜子牙“贩猪羊贵,贩羊猪贵,猪羊一起贩,城里断宰杀”,你以为是他“点子背”吗?非也,只是没踏上节奏而已。因此,要跟着节拍跳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