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读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早上也恰巧读到了一篇文章《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就是这件事》。
虽然这本书还没有读完,但是仅有的两篇内容已足以使人震撼,与其说是在教给你如何正确而有效的读一本书,不如说是给你整理了一套有效行事的方法论。而与此同时,这也暗合了今天读到的这篇文章的作者观点。文章里论述的是在时间管理象限里重要且不紧急的事件对整个人生的影响,这和书中说要干的事情正好碰到了一起。
对于重要且不紧急的事件,我们基本保持的状态是先放一放,慢慢的积累时间与进度,但结果是:最后真正要用到的时候却还什么都没有开始。
我们时常陷入这种生命的浑浊而不自知,而更如失败了多次却不巡查问题,所有的行动还是照搬原来的思维和依靠现有的技能,最后的结果不言自明。所以说,或许再次付出的努力更多,所达到的边界还是很相似。(认识到这个问题很重要,但是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做出行动计划,但显然我现在还没开始)
先说说这本书的一些见解。讲述的是读书的一些层次和规则,应该按照哪些标准完成阅读,提出什么问题,区分出有益的书并从中提取收获。作者认为读书是一种艺术,用这种标准象征着想要达到一个优秀的读书人的标准及难度之高。
之前我对书定义的属性是艺术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所以相比之前我比较喜欢一些包装精美的书籍,因为在内心深处有一个虚伪的想法,书籍等于知识。我在知识属性方面是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新型知识分子的,所以我不喜欢书那怎么行?这种形式的绑架也确实促动我读了一部分书,但是始终有一个困惑:读书怎么没有收获?
关于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第一,在心理上分析,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即时的回报,或急于得到验证(和赌博一样的道理),只是粗浅的做了一些尝试就要求得出结论,这是动机不纯的原因;第二,只是一味的死读书,没有掌握读书的规则和技巧,形式感强烈。
而正是不具备这些规则和技巧,所以我们在读一些书的时候会感觉很困难,完全理会不了书里讲的道理,因为自己的阅读层次太低,以至于连一本书的皮毛都碰不到;而正是因为动机不纯,没有实质性的积累,才使我们之前做的很多努力都付诸东流。
我们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会打瞌睡,并不是我们不想努力,而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要如何努力 。我们挂念着想读的好书太多了。而除非我能真正起身接触到它们,把自己提升到同样的层次,否则我所挂念的这些好书只会使自己厌倦而已。并不是起身的本身在让自己厌倦,而是因为自己欠缺有效运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败中产生了沮丧,因而才感到厌倦。要保持主动的阅读,我们不只是要有意愿这么做而已,还要有技巧——能战胜最初觉着自己能力不足部分,进而自我提升。
而通过这本书和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读书作为一件重要且不紧急的事件,要尽快掌握甚至精通读书的技巧。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在大学里我大量的时间用在参与学生活动、校外兼职、创业等,没有守好自己一个学生的本分,各种资格证包括驾照也没考取,做的事情对将来的人生布局影响甚小,而应该做却没有做的一些事情成了短板甚至阻碍。
所以获得了这些道理之后并尝试做出某种实践,再去思考之前的种种,我感觉时间被压缩了,后面的时间变得快了,我们应该庆幸及早的发现了这些规律,并从今天做出改变,一切还为时未晚。
2016.12.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