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写人生训练营
《书写人生训练营》9组+林焕仪+《活着》

《书写人生训练营》9组+林焕仪+《活着》

作者: 小仪lam | 来源:发表于2019-08-10 16:28 被阅读3次

人生,要敢于担当

在校的学生,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社会的工薪阶层,受到老板的拖欠薪资;家里的孩子,受到父母不分青红皂白的谩骂......认为自己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又无法诉说心中的郁闷;轻生的念头就会在心里萌芽,一旦有人触碰到他们的底线,他们就会以轻生的方式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4月17日晚10时左右,上海卢浦大桥发生一起跳桥事故。据调查,跳桥者为17岁在校高二男生,经120确认当场死亡。其母讲述,当她驾驶到卢浦大桥时,与儿子因在校同学矛盾发生口角,其子突然跑出车门跳下大桥丧生,全程不足5秒,女子追逐不及,悲剧发生。

虽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不知从何时起,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死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老家里,我经常听到老人家常说的一句话:死了一了百了。如果以跳桥、跳河、跳楼等等轻生的方式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么绝不会是一了百了的。

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选择“死”是最愚蠢的行为。我们都知道权利与义务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人生和行为负责。履行权利与义务的前题是活着,好好地活着。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活着》;书中有一句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生在世,我们仅仅需要为活着而活着。

书中主人公富贵,他明白到活着的道理。他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在经历了败光家产、亲人一一离开人世,最后正剩下他自己,但是他依然坚强的活着。

《活着》一书的作者是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弃医从文的当代作家,同时还是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来吧,一起跟随作者余华的步伐,一起探讨《活着》一书中的人生哲理。

01

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活着》一书中,作者余华借由富贵之口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以前我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整天有气无力,每天早晨醒来犯愁的就是这一天该怎么打发。

现代社会属于物质社会,很多年轻一代的家庭条件优越。导致他们物质充裕而精神匮乏。对于生活,他们感受不到压力的存在,同时他们也不了解自己,没有更多的兴趣,没有目标和方向。

正如麦家所说的:“我们最大的悲哀,是迷茫地走在路上,看不到前面的希望;我们最坏的习惯,是苟安于当下生活,不知道明天的方向。”

我家小侄女快上五年级了,成绩平平,虽然她自己有时候觉得电视玩游戏会玩物丧志,可是总抵挡不了诱惑。曾有一次,语文老师让他们写一篇题为《我的目标》的作文,她竟然无从下笔,最后还要向我们请教如何去写。

我相信社会上还有很多年轻人有着跟我侄女一样的问题;如果让这个问题延续下去,后果将会很严重。

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会迷失人生方向;面对学习、生活、工作,都会十分慵懒,没有动力甚至厌世。同时会造成了孩子的拖延症,半天不去行动,也意味着他做什么事情都是拖拖拉拉的,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成绩。

人生没有目标,就像没有方向的船,永远不会到达彼岸。所谓的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一个有理想的人,必须要有目标,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目标,每一个阶段的目标都被达成以后,我们离梦想就更近了一步。

02

敢于承担责任

西方有句谚语:“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地承担责任。”

从本质上说,责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的,我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同时我们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就像是鱼和水,因为鱼在水里,所以更加快乐的活着,同样,因为我们背负着责任,所以我们或得更加充实。

正如作者余华在《活着》一书中说的: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

事实上,人和动物都是一样的,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也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人可以例外。如果人一旦失去责任心,即使是做最擅长的工作,也会变得一塌糊涂。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都会用“难度太大了”、“没有人配合”、“没有时间”,等等作为理由,来说明不是自己做不好,而是别的原因。因为不用做,就意味着不用承担责任。

责任就是一种权利和义务,责任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但无论你有多大或多小的责任,都要我们善于承担和勇于承担。

俗话说:“编筐握篓,全在收口”。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身处什么岗位,任何人对待工作都要有一丝不苟的负责态度,“在位一分钟,干好60秒”,否则,受损失的可能是自己。

正如丘吉尔有句名言:“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一个人只有承担了一定的责任,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大的责任,守住生命的最高价值是坚守责任。

03

不害怕吃亏

我的父母都是勤勤恳恳的农民,但在他们的身上能看到一种“肯吃亏”的精神。在我们家族中,每当有人要办喜事,都会请家族里的人把祠堂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在我的记忆中,除了我的父母和一位婶婶之外,我至今还没见过其他人是主动去清洗祠堂的大灶台。因为,那是一件又累又脏的活,肯无条件去干的人屈指可数。

我的父母总是认为干不死人的活,多做点也没关系。或许是那种肯吃亏的精神所在,现在不管是村委会还是其他人需要请临时工,他们宁肯多花点钱请我的父母也不愿意要其他人。

好在我身上或多或少都遗传了父母的肯吃亏精神,因此,我的仕途还算是比较顺的。工作中,我也曾有过让别人羡慕的许多第一次。

在余华先生的《活着》一书中,富贵的女儿凤霞就是这样的一种人。在书中是这样说的:扫地时连别人家的屋前也扫,一扫就扫半条街,邻居看到凤霞汗都流出来了,走过去拍拍她,让她别扫了,她这才笑眯眯地回到自己屋里。

凤霞虽然是聋哑人,但是她身上有肯干,不害怕吃亏的精神,所以她同样受到了他人的尊重与赞誉。

于丹曾说:世界上1%的人是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而99%的人是占小便宜吃大亏。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源于那1%。

常言道:“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真正聪明的人分两种,一种人精明算计,把自己的利益摆在首位,别人占不得半点便宜;另一种人豁达乐观,先考虑他人利益,丝毫不怕自己吃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利他思维。

最终,前者只能获得眼前小利,后者赢得的是口碑和长远未来,这就是视野与思维格局带来的区别。

苏东波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活着,是进行时,是你我此刻正在经历的状态,无从逃避;在面对困难时,或许我们没有富贵身上的毅力,但是请你明白活着的意义。

也许,生命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预料的,也无法改变的,但是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负责,去承担。不论活着有多么的痛苦,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请好好的坚守自己的责任,好好的活下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写人生训练营》9组+林焕仪+《活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vl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