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书,都有看到“产品应以设计为导向”,也听到设计圈内大家共同的一个疑惑:“设计如何驱动产品?如何创造商业价值?”。
今天小编就以一个“即时反馈”的案例来说说此困惑。
小编就业于一家“智能家居”物联网公司,担任交互/UI设计师一职。曾在移动终端APP当前版本使用调研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反馈问题:“设置房间温度失败”的情况。工程师在调试过程中,常常出现设置了10个房间,有3~4个设置失败。当时小编觉得这不是我设计师的问题,初步判断不是硬件设备的问题,就是APP开发的问题。事后,小编向有关工程师询问了情况,原因大概这是这样。
我们的产品是:硬件设备→云平台→控制终端(APP、iPad、用户屏)三者之间是联动关系,每一次数据传输量均比较庞大、复杂,为了缓解服务器压力、数据加载问题,就规定硬件设备与云平台/控制终端每1分钟进行数据交互1次。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在数据轮询过程中,产生反馈不及时问题。
此时,小编觉得问题似乎比较严重,因为硬件设备工程师、开发小哥听起来都是实事求是的进行数据交互,并没有产生什么问题。且改进硬件设备或提升服务器性能,代价都比较大。这又如何是好?
小编就想着,该问题是否通过设计这里能够得到修正或缓解。该情况主要导致三个问题:
1.用户不知道设置动作是否有效;
2.用户反复操作,进一步加重数据传输响应压力;
3.用户不知道动作之后,系统是否有响应;
小编就想到了为了解决以上用户问题,是否通过一种过渡形式,让用户及时得知操作有效且系统有反馈,这样也就避免了用户重复操作、反复查看的情况出现。即小编在原方案中,增加一个“Toast成功/失败反馈”机制,该Toast反馈当然只是假象,并不是真实的数据传输,但后台将其作为一个记忆标记,设备实际设置值会按照该操作运行,只是会延迟滞后,但用户并不会受到影响。
在实际工作当中,有很多这样的案例。譬如,PC端的线性加载条,其速度是先快后慢。前90%加载特别快,剩余10%加载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然而该加载效果并不是真实的数据传输状态。其真实的前后端数据的传输、解析并不是连续的,而是间断的。还有微信朋友圈的“点赞”功能,即便手机处于网络不好的状态,数据并没有传输,但点赞红心也会亮起,只是为了告知用户他的操作微信应用已经收到。以上这些例子数不胜数,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通过一些设计措施来取代真实的应用反馈情况是提高用户体验的正确路径。而且实际也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该措施在提高用户体验的同时,也相应的提升了用户粘性,提升了活跃度、以及用户的使用频率,也就渐渐创造了产品的商业价值,即流量变现。由此,也回答了大部分设计师所焦虑的设计如何驱动产品、如何创造商业价值的疑惑。即用户体验的每一个指标,都对应着相关的商业价值。
由此,引发了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深度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即搞清楚设计目的,到底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提升什么样的指标?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只有通过如此一步步抽丝剥茧的分析、思考,才能产生有效的设计方案,方能避免万年不变的重复改改改.../(ㄒo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