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说:“人们之所以苦恼,并非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人们对事情的看法。”《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沟通方式,也让我更加明白了沟通的本质。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在于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1、观察
首先,我们观察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不论他人的言行是否有益于我们,我们只是去观察。要做到清晰表达所观察到的,我们的挑战在于不夹杂任何评判。不论喜欢与否,我们只是说出人们做了什么。第二步,表达出我们看到这些行为时的感受:是感到伤心、害怕、喜悦、有趣,还是心烦呢?第三步,表达出我们的感受与什么需要相关联。通过对这三个要素的觉察,我们清晰和诚实地表达出自己的状态。
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做评判的观察太难了,“你又迟到了”“你上课又不认真”这样的语言我们经常听到,也经常这么讲却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看了《非暴力沟通》,面对一些令自己生气的事情,当理智还在线的情况,于是告诉自己:只陈述事实!只陈述事实!只陈述事实!
于是换成这样:“我看到你今天到校时间是6:40”“我发现你上课趴在桌子上”。当我用陈述事实的语句交流时,明显少了辩解。因为事实摆在那里不容辩解。
2、感受
感受是我们对观察到的事物的内在反应。在非暴力沟通中,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一群小屁孩尤其是几个小男生带着暑假时的放荡不羁和本身具有的顽皮,来到这个新的环境,一切都是新奇的,班规班纪对他们来说恐怕一时难以适应或者对他们有很强的束缚作用。
不知道怎么对待这些新萌,严了怕吓着,松了怕管不住。学学用非暴力沟通,也算现学现卖。
“看着你们几个同学上课都没有动笔书写,我很担心,是不是我没有表达清楚”。
3、需要
“我需要你们在语文课上准备一个笔记本,每天上课前准备好”
3、请求
提出具体要求。
“早读课你要认真读书。”他还不会知道怎么读。于是想想“非暴力”,换一种:“早读课还有二十分钟,我想你把这首诗背会。”
非暴力沟通方式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熟练掌握的,平时多想着去和解,少些征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