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之间闹掰了的事司空见惯,我主张合不拢了就掰开。这不是能将就的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一个故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欲废书出观。宁分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这个故事后来变成了成语“管宁割席”。
俩人一起除草,见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把它当做石头瓦块一样锄去,华歆把它捡起来扔到一边去,此举被管宁视为见利而动心。两人同席读书,门口有官员华丽的轿舆车马经过,前呼后拥,十分热闹,管宁同往常一样安心读书,而华歆却忍不住将书本丢到一边,跑出去看了一下热闹。此举被管宁视为心慕官绅荣华。在管宁看来,见利动心与心慕荣华,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追求,所以他选择与华歆分席而坐。事情很小,却显示出古人在择友方面宁缺毋滥的严谨态度。
选择朋友就是选择价值。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里的“道”就是价值取向和判断,管宁和华歆的“道”明显不同。先秦时期的两位哲人老子孔子,其价值判断也不同,即老子的道与孔子的道不一样,所以两人不可能在一起探究共同感兴趣的学问及社会问题。虽然两人本来或许可以亦师亦友,却最终各立门派。
《学记》里说“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意思是说一个人读了七年的书,该能讨论学问了,该有自己的见解了;还要看他怎么选择朋友,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做到这一点,可算是小有成就了。古人常说,欲知其人,先观其友。就是要看一个人怎么样,就看他与哪些人交往;他朋友的品位层次就是他的品位层次。小时候妈妈常说“不要和坏孩子在一起”是有一定道理的。
史上最著名的分道扬镳要数魏晋名士嵇康和山涛了。两人本是好友,同为“竹林七贤”中人,当嵇康听到山涛在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荐举他代其原职后,写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在信中拒绝了山涛的荐引,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申明他自己赋性疏懒,不堪礼法约束,不可加以勉强。嵇康发现他与山涛的价值观不在一个层面上,毅然决然地表明了不愿接受荐引的态度。
信的开头说,“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翻译出来大致的意思是,“您遇事善于应变,对人称赞多而批评少;我性格直爽,心胸狭窄,对很多事情不能忍受,只是偶然跟您交上朋友罢了。近来听说您升官了,我感到十分忧虑,恐怕您不好意思独自做官,要拉我充当助手,正像厨师羞于一个人做菜,要拉祭师来帮忙一样,这等于使我手执屠刀,也沾上一身腥臊气味。”嵇康这封信最大的亮点在于旗帜鲜明,直抒胸臆,这也符合嵇康率真的性格。嵇康的这一行为,也成为拒绝人的绝好典范。嵇康指出两个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一个厨师,一个祭师;一个屠害生灵,一个抚慰心灵;一个积极入世,一个消极出世,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可能同行到底。
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国与国之间,都该是这样的交流模式,只要价值观不一样,就没有必要硬凑在一起,该分则分,断无苟合之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