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收到一个读者留言,说在孩子身上不愿看到小时候的自己,例如,不按时完成作业的自己,问我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接纳自己和教育小孩。我觉得很具有普遍性,所以我想就此说一下我的看法。
武志红老师常常说,我们心里有一个“内在小孩”,而我们常常会把对待“内在小孩”的态度投射到自己的小孩身上。
不愿意在孩子身上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其实就是不愿意面对内心的“内在小孩”,也是不愿意接纳自己的表现。看清了这一点很重要,这时才会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
“内在小孩”常常是童年自己的投射,不愿意面对自己“内在小孩”可能是源于童年时有一些创伤,或者发生了不愉快的事。也可能是对自己的不满,内心里不愿意接受自己。
接纳自己对有些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有可能那个人的心理创伤比较大,接纳自己需要直面自己的创伤。
樊登老师在讲书的时候曾经提过,让自己成长和改变的前提是接纳自己,只有接纳完全的自己,才能更好地作出改变。否则潜意识里就会产生逃避。
就拿那个读者举的例子来说,她说不愿意看到小孩迟交作业,因为她小时候也有迟交作业的习惯,孩子迟交作业让她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样子。
我想迟交作业可能也带给过她不好的体验,比如被父母、老师责备,也可能让她想起自己成绩不够好,所以潜意识中想要回避这件事。但孩子同样的习惯不断提醒自己,让自己烦恼,甚至会把这种恼怒转移到小孩身上。
首先要接受自己之前的这个状态,承认小时候确实总是迟交作业。同时问一下自己为什么会迟交作业?是因为作业很难,还是时间不够,或者自己容易拖延?
另外,现在自己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了吗?平时工作中的任务是否能及时完成,或者还会出现这种迟完成的情况?
如果现在已经没有这个问题了,就可以好好整理一下这个过程,小时候是什么原因解决不了,后面是因为什么原因可以解决?把这个问题梳理出来,或许就可以引导小孩解决问题啦。
如果自己现在还有这样的情况,就可以从自己身上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我特别喜欢这句话:让自己变得更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这句话的适用范围真是太广啦!
从教育孩子的角度考虑,对于孩子身上的缺点,可以首先想一下,是否跟我有关系呢?我在这方面做得好不好呢?如果本来自己就做得不够好就改吧!教育孩子身教重于言教。
我们家俩小宝原来晚上睡得很迟,让我特别头疼。分析了一下,主要是因为我们大人回家太迟,他们对我们的依恋没有得到满足,迟迟不愿睡觉。同时,我们睡得比较迟,影响了他们的作息习惯。
后来,我尽量早回家,跟他们互动,并且把自己的作息提到跟他们一样, 10:30睡觉,他们的作息习惯自然而然慢慢就变好了。
都说最好的父母是愿意为孩子去改变,去成长的父母。
当然作为父母,我们首先是自己。接纳自己,让自己成长,便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自己变好了,就能成为更好的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