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街区之一,始建于元代,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完整的保留着元代老北京胡同的格局。明清到民国时期,这里达官显贵聚居,现在是步行街,中外游客来京打卡之地。
南锣鼓巷原名罗锅巷,因地势中间高、两边低,就像一个驼背之人,因此得名。清代乾隆十五年,可能因为不雅,就按谐音改为了锣鼓巷。现在分为南、北两段,分别叫南锣鼓巷、北锣鼓巷。
南锣鼓巷为南北走向,长786米。巷子东西两侧各有八条窄胡同,中间巷子比胡同稍宽,整体形状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
“胡同”一词起源于元代,1271年忽必烈定都北京,元人呼街巷为胡同,是蒙古语的音译。当时北京实行里坊制,北京城被划分为50坊,南锣鼓巷街区是其中两坊,“坊”是居民区,坊与坊之间的通道,称为巷。
南锣鼓巷胡同格局非常完整,西面八条胡同、东面八条胡同。这些胡同在元代并没有名称,而是明朝以后才形成的。比如北兵司马胡同,因明代负责治理地面治安的北城兵马司设于此地而得名。
这些胡同,现在看起来其貌不扬,但在明清时期,却是达官显贵聚居之地,一座座王府豪宅,住的不是王爷贝子、就是高官富豪。比如雨儿胡同,就有著名画家齐白石故居,解放后,开国元勋粟裕、罗荣桓,也都在雨儿胡同居住。
再如帽儿胡同,明代将领洪承畴、末代皇后婉容、北洋军阀冯国璋,都在这里住过。
漫步街巷,两侧店铺林立,各具特色,店铺里都是一些北京特产、小吃、美食。好多建筑都是明清古建,也有中西合璧的民国风格建筑。
巷子里、胡同里,有很多老北京居民,大门上面都有门簪,一般为两个,下面有门枕石,俗称门墩石,用来承托大门转轴,里面低,外面高,高的一端雕刻为各种图案,形状也有方、有圆。
漫步古老的街巷中,一条条胡同,一座座建筑,感受着八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体会着古老和现代的中国文明,786米的南锣鼓巷不觉已走到了出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