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板子上面出状元”,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很多家长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品”。
孩子做错事,不听话,成绩不好就会遭受到家长的暴力惩罚,又或者讲道理不管用,只好用武力来让孩子屈服。
其实大人们内心深处都明白,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打孩子都不为是一个下下之策,这也是近些年来父母在讨论孩子教育方面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
打孩子吗?
关键的问题是大部分父母都抱着我生了你,你就应该对我知恩图报,无条件地服从和听命的态度。
去年12月份网友爆出深圳一女孩遭受父母三番五次地殴打,甚至被其掌殴、用脚踹、拉拽头发的一段视频,引起了社会广大的关注。
视频中的女孩女性被猛抽耳光,妈妈拽着小女孩的头发,不断地进行殴打
曾有那么一刻,女孩默默从地上拾起板凳,不哭不闹,重新坐回到桌子边,显然她已经习以为常,在看视频的过程中不觉为这个女孩感到无比心痛。
不敢想象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孩子的每一天是如何度过的,父母对其的伤害可能会贯穿一生,还会容易出现自卑和自闭的心理倾向。
或许女孩的父母面临着生活上巨大的压力,又或者夫妻二人之间破裂的婚姻关系,使得母亲暴躁绝望。但不管怎样,家长都不应该将自身的情绪带给孩子,哪怕孩子做错事情也应该态度分明,不能肆意冲动。
那么孩子犯错不打吗?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曾经在一次演讲说过以下几句话:
教育可以没有惩戒的手段吗?
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数是鼓励的,没有错。那么惩戒呢?
现在的孩子骂不得、说不得、批评不得、一点挫折都接受不了!
其实言下之意就是告诉我们必要的惩戒还是需要的,犯了错就要付出代价,但是家长们需要掌握好一个度。
就在今年4月29日,山东五莲二中的一名教师因为体罚学生而被学校开除,起因是学生“逃课”,后被班主任杨老师安排学生叫回,并用课本抽打。
原先该县教体局的处理是:取消评优,师德考核不及格;党内警告、行政记过;承担受伤学生诊疗费并扣发绩效工资,不再聘用,将老师纳入信用黑名单。后来由于舆论发酵,该县教体局又撤销了该项处罚决定。
杨守梅老师名牌大学毕业从教十四年,先后被评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虽然惩罚措施使用不当,但是真的加入黑名单,对她而言何尝不是毁灭性的打击。
而被打孩子就没有问题吗?难道不是家长的教育纵容了熊孩子吗?
即便是孩子受到相应的惩罚也是应该的,现在都接受不了一点挫折,那么未来走入社会,父母难不成保护一生?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往往折射出父母乃至一个家庭的缺陷,做父母更多的应该是严格要求自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适用在父母和孩子身上。
当你拿出种种要求需要孩子遵守的时候,你是否又真正做到了以身作则呢?
作为父母首先需要的就是尊重孩子,善于和孩子沟通,不能总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评判,与孩子共情,角色换位,理解孩子的想法,听取孩子的声音,平等的交流。
父母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在孩子成长中做到正确的引导,这是一门学问,并不是简单的亲子关系。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适当地做出惩罚是可以的,要做到惩戒有度,不能带有个人情绪。
心理学家做过调查,父母动手的时候孩子的第一反应是感觉到惧怕,并不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若经常打孩子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也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使得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最终还会产生暴力倾向。
著名歌手、小说家陈美玲在回归家庭后培养出三个优秀的儿子,每一位都考入了斯坦福大学,很多家长对此非常的羡慕。
在一次采访中,陈美玲告诉我们: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她给了家长们十条建议,其中有一条是这样说的:
在教训孩子时,对家长来说,“打”和“骂”是最容易的。但孩子真的能够通过这种打骂的方式知道自己错了,并吸取教训成长吗?并不一定。陈美玲说,她通常都是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最长的一次,她说了8个小时。讲道理是很累的事情,到最后,孩子都说,“你不然还是打我吧”。
很多父母做不到陈美玲老师这样不停地去和孩子讲道理,但是至少对孩子要持有些许的耐心,给自己情绪缓解的时间,之后再做出相应的正确决定。
在采访中有一个细节,在听到之后给我的感触很大,有一天陈美玲老师手忙脚乱在做饭
他的儿子走来问:妈妈,妈妈,天为什么会是蓝色的?
这个时候,她根本答不上来,怎么办呢?她把火关掉。
“你问得真好,等下我们一起去找个答案”。
父母的智慧就体现在这里,第一时间不是拒绝,而是给予耐心的回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缺乏的就是这样一份耐心,于是动手就成为了快速达到目的的手段。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善于并懂得如何去爱,学会如何尊重和保护孩子,恩威并施才能是一个好父母的标志。u额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