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太宗李世民来,大概没有人不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帝,王。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他成为麦克白式的人物,从而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呢?他在得到许许多多的同时,又究竟失去了什么?
悲剧与人物性格有关,比如贪欲、情欲、野心等,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李世民,出身军事贵族,他从小就有一种家族特有的权威欲,而且他们家把军事贵族发挥到了极致,李世民兄妹四个,全都在军事方面有所作为,同父异母的能打仗的也不少,就是说他全家都能打仗,就是素质高低的问题了.
李世民成年后常年领兵打仗,,杀气太重,玄武门兵变就是最好的证明,包括刘黑闼后来再次造反成功,很大的原因是李世民杀人太多,所以史书上说李世民怎么温和,仁慈都太片面了,他骨子里就是个十足的杀戮者。玄武门兵变后,李世民急于向世人证明他是皇帝的最佳人选,所以近乎是变态的压抑他的性格,但是在他和皇位之间有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他是第二个儿子,在封建社会嫡长子才是皇帝的最佳人选,所以他从太子身上下手,给大哥扣上了秽乱后宫的帽子,从此在皇位的路上越走越远。
后人评价李世民晚年昏庸,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多年压抑的的爆发,从他推倒魏征的墓碑,到后来征高丽都是这个原因.
这么说吧,皇帝并没有那么容易当,人们只看到皇帝的权利,没看到皇帝的责任,很多皇帝都是受不了那个责任而成为昏君暴君,明朝是公认昏君最多的朝代,但是明朝的昏君大多是因为软弱无能,逃避皇帝的责任,而李世民的英明不是常态,昏庸和残暴才是常态.
不过李世民昏庸的时间很短,大致是长孙皇后死后到征高丽这段时间,昏庸的表现主要是皇储的问题上,国政上不严重,总的来说李世民晚年的确昏庸,但是危害不是很大,最大的就是征高丽,结果恶果自食.
晚年的李世民有如下的表现:
一、堵上耳朵,踹开诤臣
《新唐书》《旧唐书》都记载了长孙皇后,曾怎样拐弯抹角地哄骗盛怒之下的李世民。因为魏征多嘴多舌,处处制肘,皇帝感到不舒服,甚至动了杀机。要不是皇后把“明君贤相”的“高帽儿”给他戴上,恐怕魏征早就死了。所以,李世民看似“纳谏”;骨子里却满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帝王。皇帝主宰生杀大权,忠言逆耳,也得人家愿意听。
李世民身边直言的大臣很多,魏征就是典型,先后写了十多万字的意见书,涉及事务多达两百多件,但还是热脸贴了冷屁股,李世民根本就听不进去,他变本加厉,一意孤行,建飞行宫,刚开始就警告群臣:“若不为此,不便我身。”并且还狡辩道:“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说白了,老百姓都是贱骨头,应该给老子当牛做马。这简直和他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相庭径,明摆着,叫满朝文武闭嘴。
二、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最耗费民脂民膏的无非就两件事:一是大型土木工程,二是连年战争。如果战争不可避免,倾举国之力征讨,也没什么不合适。但是,大兴土木,只为满足他的欲望,就是昏君的行为了。李世民恰恰乐此不疲,在长安、洛阳等地,营造规模宏大的宫殿。极尽奢靡。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生命堆起来的。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明令太子所用之物,不得限制。天子圣旨一下,各种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无上限消费,各种劳役赋税,到头来苦的还是百姓。
这些事连李世民自己都觉得过分。史书记载,648年,即其临终前一年,他亲自为太子李治撰写了《帝范》十二篇,其中明确写道:“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也,勿以为是而法之。”显然,他希望李治,不要效仿自己,做个贤明的君主,必须有节制、有约束。
三、贪恋酒色,连弟妹都不放过
李世民晚年,暴露出了形形色色的兽性,尤其对少女、美色贪得无厌。贞观十年(636年)六月,年36岁的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少了“贤内助”,他贪恋酒色的本性愈发明显。他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搜罗美人,充盈后宫。后来的武则天也是这个时期进宫,为满足欲望,李世民连弟妹都不放过,弟弟齐王元吉死后,弟妹杨氏迅速成为李世民的妃子。庐江王被杀后,他的爱姬也被迫成为他的女人。
李世民作为一个帝王,游猎巡幸,花天酒地,百姓苦不堪言,民怨渐起。贞观十五年,羽林军哗变,卫兵们“夜射行宫,矢及寝庭者五”,他们天真地希望李世民别再游幸了。最终,这些卫兵以“大逆罪”,处死。但是,也能从侧面看到,这位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皇帝,已经堕落到了什么地步。
四、干涉史官,沽名钓誉
唐朝是修史最活跃的时期,《南史》《北史》《隋书》,相继完成。李世民太在乎生前身后名了,他干涉史官的独立性。按说,皇帝日常的琐碎小事都有专人记述,用来将来编入国史。这些记录一般都比较客观,一般皇帝是不能干涉的。皇帝后妃,谁也不好意思打听记录的细节和倾向性,历来的传统也不允许皇权干涉。李世民偏偏要打破常规,不但过问史官记述的内容,还暗示他们“秉笔直书”。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摆明了要把他塑造成一代明君。司马光痛斥这件坏事,他认为,心虚的李世民强索起居注,给唐朝后来的皇帝开了个恶劣的先例。
五、李世民晚年,醉心炼丹长寿
每个人都有长生不老的梦想,何况皇帝?可惜,他太虚弱了,纵欲过度,病情不断恶化。本来他还能活上几年的,但是服食太多丹药,汞中毒,649年孟春时节,终于不治身亡,享年52岁。在盛唐的钟声里,一个时代悄然谢幕。
无乱是明君还是昏君都老了都会做一些反常的事情,毕竟上了年龄,意识和思想都改变了,历史都有两面性,所以李世民谈不上很昏庸,毕竟贞观之治使唐朝走向了第一个巅峰,也使当时的中国跻身在世界第一帝国的名列。
理由:李世民晚年虽然有一些人生败笔,比如皇位继承问题处理失当(误宠魏王李泰引发太子位之争、所立太子李承乾不堪造就)、迷信道士炼仙丹最后死于汞中毒、生活奢侈滥修宫殿、固执己见不听从大臣忠告、穷兵黩武讨伐高句丽失败,表现不如他前期和中期好;但是总的来说他晚年仍然是一代明君贤主,总体上还是英明的。具体表现如下:①总体上仍然爱民如子,时刻关心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多次蠲免赋税;②时不时还能反省自己犯下的过错,对自己晚年的不适当政策有清醒认识;③能够清醒善后,选择一位比较贤明的继承人李治(其实李治还算是一位好皇帝,只不过他的光芒被父亲李世民和妻子武则天掩盖了),及时改弦易辙,保证了唐朝的强盛和繁荣在他死后仍然保持了百年左右。
李世民在晚年精神的确不好,老而孤苦伶仃。他的皇位是将自己亲兄杀死、逼自己父亲下位得来。随着自己老去,内心上的折磨、良心的不安,使他压抑、精神分裂。是一个带有典型悲剧色彩的人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