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读书
他才是“窃书不算偷”的真身,连皇宫也偷,可是康熙反而给了嘉奖

他才是“窃书不算偷”的真身,连皇宫也偷,可是康熙反而给了嘉奖

作者: 首席蔷薇 | 来源:发表于2019-03-26 11:13 被阅读319次

    “窃书不算偷”的故事发生在鲁迅笔下孔乙己的身上,可是孔乙己毕竟是小说里的人物,并非是真人真事。难道这句话是空穴来风吗?不是,在早于孔乙己100多年前,真的有人因为喜欢读书,偷书甚至偷进了皇宫。

    这个人叫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清康熙年间,今浙江嘉兴人,是浙派词家的代表人物。公元1679年应试“博学鸿词科”,以布衣身份授翰林院检讨。朱彝尊博学多闻,工诗文,善词章,尤其嗜书如命,爱书成癖。他在江苏省主持科举考试时,听说当地有一个叫钱遵王的读书人,正在撰写《读书敏求记》,书中记载宋版孤本,十分珍贵。考试的事情一结束,他就迫不及待去敲钱遵王的家门,要求借书一阅。可是,钱遵王把书秘藏了起来,不肯借人。

    ​朱彝尊碰了一鼻子灰,十分沮丧。就像一个女人挑中一件漂亮的裙子,却发现没有自己穿的尺码一样,夜不能寐,终不死心。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挖空心思的朱彝尊终于想出了新的办法。他假意大设宴席,邀请许多当地的名人雅士前来聚会,钱遵王自然也在其中。暗地里却花重金买通钱遵王的管家,打开了钱遵王的书柜,偷出了《读书敏求记》。​与此同时,又花钱雇用十几名能书善画者,躲于密室,分头抄录,直到把书抄完。这时,宴会才散,酒足饭饱后的钱遵王还蒙在鼓里。

    可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没过多久事情还是败露了出去,朱彝尊正在煎熬之际,当地人却称他的这种行为为“雅赚”,反而成为了焦点人物,朱彝尊偷乐了好一阵子。而钱遵王呢,吃人的嘴软,有苦难述,也只好装聋作哑。

    没有得到任何的惩罚,甚至还占据了舆论的上风,朱彝尊在“窃书”这条路上越陷越深,胆子也越来越大,最后竟然偷到了皇帝头上……

    那时,朱彝尊是出了名的好学、善学且精考据的人,所以被翰林院选中,加入纂修《明史》的工作,可谓前途似锦,但朱彝尊的“老毛病”偏偏这时候又犯了。当时,他正负责辑录《瀛洲道古录》,乘着能自由出入宫内史馆的机会,擅自带领一帮“枪手”,假扮成侍从,进入史馆,为他抄录从全国各地搜集到宫中秘藏的珍贵典籍。这件事很快就被时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牛钮发现了,便将朱彝尊以“漏泄”论罪,不仅被逐出了翰林院还降他的职。其实,牛侍郎一直嫉妒朱彝尊的盛名,临了还狠狠送出两句话:“夺侬七品官,写我万卷书。”

    朱彝尊从小就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这使他成为了清代著名的学者,词人,他的诗与王士禛并称为南北两大宗。他一生著作丰厚,著有《曝书亭集》八十卷,《日下旧闻》四十二卷,《明诗综》一百卷,《词综》三十六卷(后十卷为汪森增补)等等。朱彝尊老年因病休官,荣归故里。公元1705年,康熙第五次南巡时,在无锡召见了朱彝尊。康熙皇帝为了褒奖他修史著书的成就,特地赐给他一块亲笔书写的金匾,上面写着“研经博物”四个大字。

    爱读书,把书籍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与习惯。可是,本文的主人公朱彝尊,偷录他人藏书,不征求别人允许的“窃书”行为是否可取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才是“窃书不算偷”的真身,连皇宫也偷,可是康熙反而给了嘉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wti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