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昨天,一个 5 岁小朋友的简历让看完的人纷纷感叹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
5岁孩子的「逆天简历」背后,是中国家长的集体焦虑5岁孩子的「逆天简历」背后,是中国家长的集体焦虑 5岁孩子的「逆天简历」背后,是中国家长的集体焦虑 5岁孩子的「逆天简历」背后,是中国家长的集体焦虑
这个 5 岁的小朋友不仅父母都是毕业于复旦大学,目前身居企业高管职位,自己也是兴趣爱好全面发展,不仅「读万卷书」,还跟随父母「行万里路」。
如何看待「5 岁小朋友简历逆天」引发热议,儿童学前教育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吗?
知友:王振宁(2000+ 赞同,语文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中国「超前教育」泛滥的根源是几乎所有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都陷入了集体囚徒困境所产生的焦虑中。
中国所有的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都处于一个巨大的黑暗森林中,天天在担心别的孩子在起跑线上抢跑。即使别人信誓旦旦地向你保证自己的孩子什么班都没报,你依然觉得她在忽悠你。
你开始脑补别人家的孩子在你看不到的地方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学习写作、口语、奥数、钢琴、素描、朗诵、合唱、芭蕾舞、网球……不知不觉间,中国的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陷入了集体囚徒困境中。
如果大家都不抢跑,那么每个家庭都能省下无数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提升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但除非让所有同届的孩子 24 小时生活在一起,否则家长们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偷偷抢跑了。
而且,家长们会不自觉地将抢跑的优势无限放大。以为在起跑线上抢跑就等于一直领先到达终点。
商家正是利用了学龄前儿童的家长的集体囚徒困境,将其实是好东西的「早期教育」,偷换成了弊大于利的「超前教育」。
从教育学角度来看,早期教育是针对 0 ~ 6 岁的学龄前儿童,通过满足他们大脑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刺激,从而更好地开发他们的智力。
正规的早期教育的内容是顺应人的认知发展规律而设计的,是一种训练,而不是知识学习。
目前学术界对「超前教育」没有统一的定义, 一般认为是指超越儿童常规发展, 把以后需要学习接受的事物提前教育,也就是说让学生学习较大年龄学生学习的知识, 从而达到比其他孩子更聪明的状态。
超前教育由于是提前学,就很容易产生违背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不良后果。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艾尔金德指出, 过早地接受正规教育, 过于匆忙地催促儿童成长。实际上将儿童置于短期和长期的危险之中,。
短期的危险包括对学习的焦虑与恐惧、疲劳、缺乏爱好、效率降低, 最后导致心理特别是情感失调。
长期的危险包括厌学、学习动机降低、无法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干扰自我指导的学习、习得性绝望等。
其实,很多心理学研究结果都表明,智力发展显著高于自然年龄的超常儿童不到 3%。
但是中国的家长基本不会给子女测智力,即使测过的家长大多也不会接受自己的子女只是个平庸的普通人的结果。他们试图用更早地开始学习,更多地投入时间和金钱来「证明」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最优秀的。
这种心态,相当于赌博。
赌赢了,只不过是抢跑几步而已。
赌输了,可能未来就没了。
知友:要学的太多(500+ 赞同)
我们搞国际的人里,经常用「军备竞赛」来形容目前的儿童教育。
道理是一样的,大国搞军备也就搞了,但如果小国也盲目跟风,大搞研发列装那不是盐吃多了吗?
如果一个小国也要像大国一样,搞海陆空天全面发展,那结果就是一样都发展不好,连基础的民生民心也得丢了。
在教育孩子上,一家一个方法,但总体上教育不能违背发展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最基本的原则。
依照这种基本理念,我认为孩子第一重要的是解决其所在年龄应当解决的生理心理问题,第二是建立正向的道德和价值规范,第三才是知识的学习。
以埃里克森的阶段论为参考,5 岁的孩子只要做好主动性的探索,培养好自发性就基本成功了。能在这个阶段达成孩子的敢于探索敢于追寻目标的勇气就非常成功了。
学龄前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对于勤奋与自卑的冲突,以及与之伴随的大量智力培训和知识传授行为,是学龄期儿童才应处理的矛盾。
过早的介入容易破坏孩子自发性探索的建设阶段。使之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而且从皮亚杰的观点来看,前运算阶段(2-7 岁)的儿童主要通过语言、模仿、想象、符号游戏和符号绘画来认识世界,但对事物之间发生因果关系的逻辑基础其实是不太能理解的。
让学龄前儿童去学习代码类编程、学习微积分那只是家长不懂科学的虚荣心和焦虑作祟。只是让孩子把一些并不复杂的知识提前学了而已。
斯特雷耶的双生子实验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些知识早学晚学并没有多大卵差别。
大量现实例子证明,任何一个儿童或青年时期的阶段性目标,比如:
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2. 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3.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 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处理不好,都需要在成年后进行补课,去进行所谓的「迷失自我「后「找寻自我」的行为。这种回锅重做的模式,同早早获得的那些无关痛痒的知识相比,无疑是过分低效的。
我的教育理念是长期性的锻炼孩子的认知能力,逻辑能力和记忆习惯。我倾向于通过致知格物的传统方法去进行锻炼,毕竟这也是我成长的方式,我更加熟悉。
这种方法的弊端就在于需要一颗极高的自发性探索的内心,并合适的加以引导。
所以我更加不会让孩子去拼拼拼和背背背。因为知识的过早累积就普通人而言不仅是低效的,同时还会影响到我的教育思路。一切的教育方式都是为教育思路服务的,如果没有思路只是去照搬别人的招式是无用的。
秋山亮二的《你好小朋友》在日本展览时,媒体曾表述:
「 在中国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不知何时忘记了的朴素的笑容、率直的眼眸、那种融入风景的安详而舒展的快乐 」
然而,在现阶段的中国城市中,儿童也已经丧失了其独立性,越来越深的沦为家长和学校的附属品,被两者愈发强烈的束缚,为达成两者执拗的「爱」而精疲力尽。
这其实是件挺好,但又挺可悲的事。
转载自知乎日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