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保罗》这本绘本跟孩子应该如何读呢?
我想针对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侧重吧。这次读书,孩子们年龄大多在3-6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孩子正是大部分孩子的绘画敏感期。但我这儿强调的不是绘画,而是一个出口,一个情绪的出口——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
英国自闭症小女孩 Iris Grace因为治疗自闭症,3岁开始用画笔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一年之后,Iris变得越来越开朗了。
作画中的Iris(图片源自网络)
孙瑞雪在《完整的成长》中有这样的叙述:
儿童依靠感觉让自己全部的生命“发现” 新的现象和创造从未有的自己。这与我们用眼睛看见有本质的差别,我们常常是看见了,但并没有发现。
……
牙缝里有了异物,就第一次有了生命中这种身体上的奇异的感觉,这奇特的感觉让小女孩产生了恐惧的情绪。对于这个小生命来说,这便是一件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嘴里异样的感觉,这感觉从未出现过,这是一种全然的未知, 因此小女孩在心理上就难以承受了。把心理上的“难以承受”通过哭流淌出 去,心理空间被哭拉大了,奇异的感觉也就被接纳了逬来。
情绪密码知多少
儿童瞬息万变的情绪像极了春天的雨丝,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家长很难如孙瑞雪他们做到如此细致的观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不曾接纳,未来得及处理,在孩子的生命里留下这样或者那样的印记。
是否这些情绪的密码会永远如海底的针那样再也拾不起来了?
如何让孩子的情绪找到合适的窗口让他们自己看见和放下?
或许,一支笔,一张纸就是一闪理想的门,即使我们成人依然看不懂孩子的小心思,但是他们那隐藏的小情绪会随着画笔流淌,不知不觉中,流淌到纸上、画里。
到底孩子内心发生了什么呢?——我们可能依然无法明了,但是让孩子找到一个合适的宣泄口,这难道还不足够吗?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绘本借力来引导
如何引导孩子用画笔说话,把他们那些说不出来、认识不清楚、家长看不透抓不住的情绪宣泄出来呢?
有这样一本绘本,正可以在讲述一个敏感的小男孩的故事时,悄悄完成。
周末和3-5岁的一群孩子一起读了一本非常治愈的绘本《小保罗》,在读这本书时,孩子们积极参与到互动之中,回来之后我用语音记录了这次读书的过程,和孩子们沉浸在故事中,激发出的用色彩记录情绪的火花。
以下是在千聊,用语音总结的这次读书会的情况。
扫描二维码,登陆千聊,加入直播,就可以听了。
如果手头有这本书,试着和孩子讨论一下各种感受,让他看到内心感受与色彩的链接吧?犹如送给孩子一对看不见的翅膀,让积极的情绪带他们飞翔,让忧伤、愤怒也乘着色彩的风烟消云散,并留下快乐的成长吧!
【深深的歉意】教师职业留下的后遗症,让我的嗓音听起来有些卡,在此对关注我的读者们表示深深的歉意,我也期待治愈的那一天,再以更好的状态跟大家分享。
文/晨光微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