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极地特快》的时候是2011年12月,当时刚刚接触绘本,看完之后搁置到了书架上,只有孩子偶尔会拿出来看看。真正了解这本绘本是将近五年之后的今天。
有人说,克里斯·范·奥尔斯伯格是自《野兽出没的地方》(《野兽国》)的作者莫里斯·桑达克以来,美国最才华横溢的图画书大师。在重新读这本书的时候,听闻这个绘本改编成了动画,于是又找来动画欣赏,不如今天,我就从观影和看绘本的感受来谈谈《极地特快》。
一、两个经典
《极地特快》的绘本和电影都是非常成功的作品,首先我们来分别看一下绘本和电影都是怎样的经典。
绘本《极地特快》作者是美国的克里斯·范·奥尔斯伯格,本书1985年出版,并获得1986年凯迪克金奖。村上春树说克里斯·范·奥尔斯伯格是一位善用光与影的魔术师,说他的画里总是隐藏着一种什么东西,例如光。那光不是现实的光,但要说那光属于我们记忆中的哪一个方面,却又说不淸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于这本《极地特快》,美国的书评界照例也是毫不吝啬地溢美一番:“大师级的粉彩杰作!耀眼、散发光芒的笔触,传达了前所未有的奇幻意境”、“这可能是他最好的作品了,在这些画面中没有什么故作可爱的感觉,相反倒是存在着一些我要称之为‘庄严’的东西”、“整幅画面充满戏剧化的亮点,克里斯·范·奥尔斯伯格的特快列车是许多我们愿意去相信的神奇事物之一”。
电影《极地特快》是改编自绘本,2004年由著名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耗资1亿6500万美元拍摄的,是一部完全由电脑CGI动画技术创造出来的杰作,类似于魔幻三部曲《指环王》中“咕噜”的创作过程。一向以“技术狂人”著称的泽米吉斯在片中运用了最先进的“表演捕捉”技术。“表演捕捉”比起传统的“动作捕捉”技术更先进,可同时在录制过程中以三维特效的形式将多名演员的面部表情及肢体行为真实的再现出来,并通过完善的数字摄影系统提供全方位的拍摄信息。与“动作捕捉”粗枝大叶的复制演员的整体动作相比,“表演捕捉”更显示出一种精雕细琢的传神效果。《极地特快》的诞生,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该片作为第一部全部用数字捕捉技术的电影,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二、情节比较
故事的主线索比较简单,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在圣诞前夜乘上极地特快去往北极,接受圣诞老人送出的第一份圣诞礼物的故事。
先看以下图标,对绘本和电影进行的比较:
不难看出,在人物和情节方面,电影要比绘本复杂了许多:
绘本情节较为简单,图画相对电影要少,叙事较为平和。
电影人物多、情节多可谓一波三折。
三、感受比较
如果单独看绘本或者电影的话,两个都不失为很好的作品,但是在先看完绘本又看电影的时候,我感觉电影节奏快得让我有点反应不过来。在这儿并不是要否定好的电影对想象力提供的可能拓展空间和助力,但今天我只说一下我自己在观影和看书时感受的比较:
1、节奏。
绘本的图画是故事摘取的几个画面,结合文字的讲述会让人产生无限猜测,为故事的铺开留下了悬念。
电影是按照故事发展,通过层层铺设,通过跌宕的情节来让人产生悬念。
两种悬念的不同设置方式,绘本会让人放慢脚步一点点仔细品味,仔细观看;电影则是根据画面的节奏紧密展开,看不到最后停不下来。
2、留白。
绘本只是截取了整个故事比较关键的几个画面,通过与文字的互相配合展开故事,既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又给读者留下了大片的留白。
电影则是大量故事情节的画面组合而成的,精美的画面和节奏让人应接不暇,该交代的情节基本都已从画面和语言中交代清楚,留白较绘本要少。
3、观感。
绘本更能留出空间和时间,由我来掌握节奏,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解读,比如:
为什么封面会放一匹头朝左侧的狼?为什么火车来的时候那么吵闹却没有吵醒别的人?为什么男孩穿着睡衣就上了火车?为什么火车来回穿越那么远的距离但时间却没有多少变化?为什么成人和有些孩子听不到银铃的声音?
而电影则需要我们跟随它的节奏快步向前飞奔,有些情节如果不是反复看上几回电影估计就会漏掉,如果你要纯粹看热闹,电影结束不思考也可以,针对电影的内容思考也可以,但需要思考的重点会因人物和情节的繁复而容易漏掉。
所以两者比较,我个人更喜欢绘本。
4、绘本的参考解读。
在比较的时候,我举例提出了几个思考的问题,在此粗浅地列出我的解读,以期能够抛砖引玉。
狼一个自相矛盾的象征,在一些文化中象征残忍、狡诈和贪婪。在基督教传说中,狼通常是羔羊的对立面,羔羊象征虔诚,而狼则威胁羔羊的生命。在欧洲民间传说《小红帽》中,狼象征强取豪夺的男性。在另一些文化中则代表勇气、胜利和呵护(罗马)。是阿波罗和奥丁神的神圣动物。在美洲西北沿海,狼是非常有灵性的动物,能给萨满带来超自然的力量。
我记得有个故事说,有个人问智者: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两只狼,一只代表善良,正直,诚实,坚强...另一只则代表黑暗,虚伪,丑恶,懦弱...哪只狼会赢呢?
智者回答:你豢养的那只。
扉页中选取了向左走的那只狼,在绘本绘画中左向,代表回归,回家。于我而言,提到家想到的总是温暖和爱,而在这本书中,小主人公选择了坚信最初的纯真信念,扉页如此设计是否也应了此种含义呢?男孩豢养的是相信美好、奇迹……
而后面的三个问题,皆与男孩的选择有关,美好、奇迹……
因为相信,所以火车只是男孩能够听到看到,穿着睡衣也就暗示着保持着最纯真天然的状态,来去北极的时间长短,则可以参考《野兽出没的地方》(《野兽国》)里面的时间来理解(他扬帆起航,过了一夜又一天,过了好多个星期,过了几乎一整年),就是在孩子的想象世界里面,时间是个可长可短的概念。同样,当你保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时候,圣诞节时就能听到悦耳的银铃声,但如果被岁月蒙了尘,则美好的铃声将不再得听。
这儿不妨借用电影里面的一个叙述画面,如果我们丢掉了这份相信,那么就是:End of the magic.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