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对数字的游戏如此热衷。可以说,一年中所有可以谐音的日期都已经被深度开发了:1111,1212,520,314。
据说,520这天,微信将单个红包的上限临时调高到520元,不知道是否属实,因为我没发过。那天加班,忙着系统升级。
个人感觉,发红包秀恩爱的方式,只适合于两种人,一种是谈恋爱阶段,柔情蜜意,你侬我侬,恨不能天天过节,今天送个花,明天送个巧克力的,实在没啥送的,发个红包吧,女生深陷万千宠爱的错觉中,男生心里暗道,反正这样的日子不长,忍忍也就过去了。
另一种就是养小蜜,包小三的,各种口吃、哭泣、驴牌都不在话下,反正钱不是问题,精力也不是问题。红包算个啥?
除此之外,正经过日子的两口子,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发红包秀恩爱的必要,把左兜里的钱拿出500,放到右兜里,会让你有种多了500块的感觉吗?或许有吧。
再者说,这种应时应景的表达,有时极不符合经济学的常识,短期性的供求关系变化,必然会带来价格的急剧波动。用人类的语言来说——物稀则贵。情人节的玫瑰、圣诞节的大餐,都比平时贵好多的,有木有!母亲节、重阳节、儿童节这样的日子表示一下,虽然没有十分的必要,倒也未尝不可——起码没有额外的经济损失。
2
其实说实话,两个人之间,怎么表达爱意,完全是私事儿。再怎么折腾警察都不会管,别人自然也管不着。可是,“晒”——多少就带点公共性。
晒,从行为的动机来说,可以是分享、交流、想要被祝福,这都是正常的,完全可以接受的。可是当这一行为本身夹杂了一些,或变成了赤裸裸的——炫耀,标榜,体现优越感,就会引起别人的不悦,甚至反感。郭美美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其实,社会再怎么发展,有些道理是亘古不变的。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虽不如今日开放,但谈恋爱也是司空见惯,一对小情侣若是在私密僻静处,像花园长椅、小树林之类的地方,有点亲密的表示无可厚非,可是在图书馆、自习室、食堂这样的地方,或是一帮同学在一起,就应该有所收敛。否则必然会遭人反感。可就是有很多人依然肆无忌惮,自我感觉良好。
如今的网络时代,或许我们也应该秉持一样的行为准则。
3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分享交流,希望不会给晒红包的带来不悦,或许你有你的感受和理由,可以留言交流。我的朋友圈里只看到一个520晒红包的——是个我根本不认识的人。
说到朋友圈里的那些人,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回忆,可以单独写文章说一说,今天只想大致分享一下我的分类。
我的朋友圈里的好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家人:一般通过微信群交流。都是些日常琐事,家长里短。一般很少在朋友圈里互动,有些甚至没加好友。因为,像我妈她老人家那样,“我发的状态究竟哪些人能看到”都很难跟她解释明白。
2、同事:跟我一样都是体制中人,基本都以晒娃和分享高逼格的文章为主,很少透露其它,这跟体制内长期低调和禁锢的思维训练有关。当然其中偶尔也有逗逼一些的,但也属珍稀保护动物。
另外,其中的领导大都很少更新,基本保持高冷,一方面,保持神秘为领导之必须,二方面,体制对领导在社交网络的言论是有要求的,前一阵不还明确了,微信是公共言论空间,胡说八道是决不允许的——可见,当官儿也有累的时候。
3、体制外的近一点的圈子:同学、好友,从小学到大学,在chinaren校友录的时代,高中以下的全都失去联系,可自从有了微信,连小学的都联系上了,而且互动频繁。如今,大家基本是各行各业,三教九流,儿时的玩伴,同窗的学友,少了一些客套和忌惮。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能感到价值观的多元, 不至于整天在一个小圈子里思维锈蚀掉。
4、更疏远些的圈子:主要有工作上的联系关系,供应商,服务商,外包单位等,当然还有微商朋友们,有些人是因为某个事情,或在某一段时间联系,之后很少再联系啦。
在这个520,唯一一个晒红包截图的,就来自这一类。当然,之所以,晒红包的少,可能更大的原因是我的朋友圈里女性朋友还不太多。这一点需要努力。
有人说,把你朋友圈里的人身价加一起,取个平均值,就是你的身价。不管你接不接受这种物质划分的粗暴方法,现实就是这样。
我大致心算了一下,我的身价确实不高,看来这一点也需要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