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逼自己看完前两章后,不得不知难而退了。不敢妄加评论,只记录下我对《柳如是别传》这本书浅显的一点认知。
去冬岁尾,与友人闲话谈到陈寅恪,众人对先生学问、人品、精神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之前,看过万茜主演的电影《柳如是》,提到先生晚年研究的这个人物,我仅有的认知,皆来自这部电影。今年春节刚过,友人买来整套陈寅恪文集开始攻读,其中就有这本《柳如是别传》。我本意与友人共进退,却只开了个头即甚是汗颜,深感自不量力,先行告退了。
《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酝酿最久、写作时间最长、篇幅最大、体例最完备的一部著作。全书八十万言,1953年开始撰写,至1964年夏天完稿,是在先生目盲体衰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口述而由助手黄萱女士笔录成书。
柳如是,乃明末清初的名妓。陈寅恪对柳如是的评价极高,认为是“民族独立之精神”,为之“感泣不能自已”。但《柳如是别传》的写作动机,至今仍是一个谜。
陈寅恪自言“世所传河东君(柳如是)之事实,多非真实,殊有待发之覆。今撰此书,专考河东君之本末,而取牧斋事迹之有关者附之”。
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缘起有一诗:“平生所学惟余骨。晚岁为诗欠砍头。幸得梅花同一笑,岭南已是八年留。”
陈寅恪晚年双眼已盲,双腿又断,只能以口述方式,由助手黄萱女士记录,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此书是陈寅恪生前最后一部巨著,历十年才得以完稿,却因文革迟迟未付梓,直到1980年8月初版。
陈寅恪先生被称为学界数百年难得一见的人物,是大师中的大师,他集历史学家,语言学家,诗人等诸多身份于一身,是人人都仰望的泰斗人物。按理说,这样的大家到了晚年,一定是要写出一本空前绝后的作品的,但是晚年的陈寅恪却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了一个烟花女子柳如是的身上。
有很多人对此事表示了遗憾和不解,其中不乏一些陈先生的好友和学术大家。比如钱穆就认为陈寅恪此举无异于浪费才华,钱钟书、顾颉刚、施蛰存等人也都是类似的观点。钱钟书说他没必要给柳如是写这么大的书。
只有与先生关系甚密的吴宓说此书“藉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绝非消闲风趣之行动也”。
反正以我之水平,我是看不懂先生的深意。就此放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