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阅读的疼痛

作者: 梅园遗珠 | 来源:发表于2019-02-23 19:22 被阅读22次

原创作者——梅园遗珠

题记——人们总是仰视自己的皮囊,敬仰完美无缺的自己,发出会心的笑容,满意的俯视众生,却从不忘记使用滤镜。

当我看到住在泥屋里的娜娜和她的女儿玛丽雅姆,就会想到许多假如。假如娜娜用生命去爱她的女儿玛丽雅姆,给她足够的温暖和尊重,十几岁的孩子会充满幸福,拥有希望;假如扎里勒真心的爱她的女儿,给她一个父亲的爱,那么她的女儿会拥有一个可以期待的明天。但是,这些假如都是假的。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娜娜教会玛丽雅姆基本生存技能,玛丽雅姆会烤面包,会做饭,还会做针线,是个很开朗的女孩,她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优雅的女孩;扎里勒会来看望她们母女,会带礼物给玛丽雅姆,会把她举过头顶,叫她小公主,给她讲国际大事和一些生活趣事。这样的父母足以使一个心思细腻的女孩子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玛丽雅姆还跟随毛拉学习《古兰经》,诵经识字,对于一个逐渐步入青春期的女孩子来讲,她意味着对自身的肯定和自我认知。在听过娜娜无数次咒骂和发疯后,她决定离开娜娜,去找扎里勒。做出这个决定时,玛丽雅姆快乐极了,她想到的是回到父亲的家,做父亲的乖女儿,和父亲的其他子女好好相处。一想到父亲,她满心欢喜,期待看到他。

当玛丽雅姆不顾一切的找到扎里勒,只是看到了一个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虚假的扎里勒,她被送回泥屋时,看到母亲娜娜吊死在树上,她的世界只剩下为她讲经的毛拉,但是这些都不再和她有关系了,她深刻的明白了母亲娜娜所说的“哈拉米”的生活。因为是私生子,得不到任何人的尊重,无奈中嫁给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希拉德,一个满嘴烟味的邋遢的鞋匠,这段故事,始终给人一种难言的心痛,母亲用极端的方式爱护着女儿,却永远给不了女儿真正的生活,父亲用世俗价值观躲避父女亲情,一个年幼的女孩,带着迷茫和绝望,任凭命运的摆布,心如死灰。

十四岁的玛丽雅姆远离家乡,和一个陌生的男人一同去了他乡。生活里多出了许多恐惧,但是还有一些值得高兴的事情发生,希拉德送她礼物,给她买棒棒糖和冰激凌吃,这些是她之前没有过的记忆,所有的伤痛似乎过去,婚后的女孩有了笑容,感受到了爱的存在。然而,生活总会起波澜,在一些琐事中,人性变化莫测。她的孩子流产,希拉德越来越暴躁的性格,到后来的家庭暴力,玛丽雅姆变成了一个孤独的装在布卡里面的老女人,多达七次的流产,使她心神俱疲,她没有悲喜的生活,让人难以想象她还只是一个年轻的、有过理想的女人。当我看到她的丈夫在吃饭时打她嘴巴,喂她吃石头时,感觉牙齿痛,牙龈出血,是一种骨骼的疼痛。骨骼的疼痛是难以忍受的,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的少妇,被摧残成缺牙齿无表情的老女人,但她没有放弃活下去的勇气,她开始想念娜娜,想起娜娜的无奈,想起娜娜说的“女人必须要做的事就是忍耐”,她忍耐着生活的疼痛,咏诵着《古兰经》,她始终坚信这一切是真主的旨意。

永远生活在丈夫划定的区域,战战兢兢的服侍着那个没有交流的人,生活中始终感觉不到一丝暖阳。然而,莱拉的出现,有一次给了玛丽雅姆有感情的生活,从最初的猜忌、怨恨,到后来携手并肩相伴生活,孩子的出生以及家庭暴力的一再出现,看着触目惊心的一场场家暴,感觉痛的无法再看下去。一个小小的庭院,两个年龄相差一个辈分的女人,从新娘变成活在布卡中的面无表情的女人,颤栗中阅读阿富汗战乱时期的民众生活和男尊女卑的制度下的各种见怪不怪的事,突然很庆幸我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生在一个民主的国家。

故事的结尾,玛丽雅姆从容赴死,莱拉获得自由,与心爱的塔里克一起生活,千仓百孔后用爱修复了所以伤痛,但我明白这始终是个故事,就像莱拉想用自行车辐条来结束肚子里不该来临的儿子的时刻一样,那么不喜欢不接受,但他最终还是平安降临了一样,因为一个因,产生一个果或者多个果。

读完《灿烂千阳》的时候,合上书本,痛感久久不能消失,人的一生漫长又短暂,在漫长的黑暗中找寻阳光,在灿烂的阳光中读懂自己,真的太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灿烂千阳》阅读的疼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gl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