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认知自由
“养育”是门大学问

“养育”是门大学问

作者: 2f61044acee1 | 来源:发表于2018-03-04 23:46 被阅读27次

          都说宝宝出生之后时间就会过得飞快,我们看着她一天天长大,出生、翻身、爬行、站立、走步、跑步,到现在像个“小大人”似的,经常说出很多让你哭笑不得的话。有了宝宝之后,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养育”“养育”,不但要抚养,更要教育。都说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宝宝出生后将近三年的实践经验,温习了下以前看过的育儿书籍,又有一番不一样的收获。下面结合《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图书及自己的育儿经验,也来说说下教育孩子的误区。

    误区一:控制型父母与放任型父母

          宝宝小的时候都会非常淘气,也就是常说的不听话。很多时候最愿意说的就是“不要”。有的时候不想洗澡,有的时候不想睡觉,有的时候还会故意把口水吐到地上,因为她觉得这样好玩,有的时候我们着急出去的时候玩会这个,玩会那个就是不穿衣服。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但在大人眼里都是不太听话的表现。《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书中提到的第一个误区是家长们认为对付“不乖”的孩子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控制,也就是惩罚孩子,因为其行为举止令自己完全无法接受。另一种是放任,因为他们感到无可奈何,任由孩子熬夜、逃避洗澡、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无论是什么要求都要满足。

          作者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改用尊重和鼓励孩子的方式去实施教育,也就是情感引导。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妈妈在屋子里打电话,孩子们在家疯跑,又吵又闹,控制型妈妈会大吼“停下,再不停下没有冰激凌吃了”;放任型妈妈会唉声叹气,无奈的摇了摇头。情感引导型妈妈会和孩子们说:“亲爱的,你们的声音太大了。到院子玩好吗,一会我可以帮你们搭建一个障碍跑道”。

          在实际生活中,情感引导方法确实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比如宝宝又不愿意洗澡,和她说你的毛绒小鸡都脏了,也需要洗个澡,给它洗个澡吧。宝宝这个时候就会很开心的去洗澡了,当然得让她先给小鸡洗个澡。当然,很多时候脾气上来了,就变身成为了控制型的父母。有一次去动物园玩,里面有个小火车的模型,小孩子们都喜欢去坐坐。宝宝玩了一会就有别的小朋友在排队,但和宝宝怎么商量她都不下来。这个时候脾气上来,就变成控制型的爸爸,上去把她强行抱了下来,宝宝哭的很伤心这件事情就没有做好情感引导。

    误区二: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午饭过后才一个小时,孩子就说“我饿了”。妈妈轻描淡写的回答:“你怎么可能会饿!我一个小时前才给你吃过。”相似的例子大家经常遇到,最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孩子摔倒了,扶不扶。在我的以前的观念中,大家认为孩子摔倒了,就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还说“不要紧,真勇敢”,认为这样能够培养孩子勇敢的品质。但这种做法真的对吗?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低估孩子的感受,摔了一跤又怎么知道孩子不疼呢?根据书中的办法孩子摔倒了,第一时间走过去问孩子状况,让孩子知道父母时刻在他身边。一半的时候孩子会说没事,又去玩了,另一半的时候泪水会在眼眶中打转,这个时候要给予孩子支持,而不是低估,比如和孩子说“我们过去坐一会,再过来玩”。

          这个春节期间发生的一件件事情,我和宝宝妈妈的表现恰好可以作为是否正式孩子感受的正面和反面的例子。春节家里长辈来看宝宝,但宝宝躲在屋里不出来。我和我爸妈都很着急,觉得对长辈不尊重,我想着强行把宝宝抱出来,结果宝宝又嚎啕大哭。她妈妈正视宝宝的感受,理解她看到陌生人有些害怕,采用情感引导的方式,在屋里和宝宝讲道理,后来宝宝出来了,还和来访的长辈热情的打招呼,大家都很高兴。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对同样的事情表现也会不同,这个时候要尊重孩子的感受,而不能将大人的感受强加给孩子。

    误区三: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还记得“小红花”吗。我读小学的时候,老师会做个排行榜,得一次满分可以得一朵小红花,那个时候看着自己小红花排名靠前还是非常开心的。最近还听部门里两位妈妈说,现在幼儿园和小学采用积分卡制度,达到什么成绩或什么表现给一张积分卡,期末可以拿积分卡换礼物。结果班级里有一个成绩最差的学生“偷”老师的积分卡,年末积分全班排名第一,换礼物的时候被老师发现了,并叫了家长。这种靠外部激励和奖赏的做法对吗?尤其是现在这些积分换礼物的老师们,确实应该好好学习了。

          书中提到外部奖励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孩子们会为了奖励或表扬而做事情,并不是真的想做。这将导致孩子丧失自发性,过于依赖别人。一旦孩子习惯了接受行为的奖励,他们会总是试图取悦别人或获得外在的肯定。而且,外部奖励也容易上瘾,因而孩子可能会无休止地寻求关注,从而丧失对其他事物的兴趣。一旦他们无法从别人那里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就会产生失败感。

          我们小时候都是被“小红花”激励过来的,但一方面“小红花”只对排名前列的孩子有激励效果,对排名靠后的反而是一种变相的羞辱。此外,排名前列的孩子虽然有外在的激励作用,但很容易让这些孩子依赖于外在的动力而弱化内在的学习动力。

          现在宝宝还小,还没有过多的进行外在激励,以后要注意,不要用玩具甚至金钱与考试成绩挂钩。

    误区四: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对这句话深表怀疑,很多孩子小时候调皮经常被打,然后被激发逆反心理,自暴自弃,对父母也非常不好。另外一些家长虽然不打孩子了,但是采用关“小黑屋”的方式教育孩子,不听话是吧,回屋待着,哪都不许去。很多时候家长觉得孩子不乖的时候直接施加惩罚,暂停活动、打屁股、训斥、板起面孔等都是惩罚性的消极驱动手段。

          作者认为采用消极的驱动手段,意味着要让孩子受到一些打击或者教训,好让他以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惩罚孩子坐在房间的角落里并不会让他吸取教训,因为情感上的折磨不会带来任何积极的结果。

          书中介绍了一种冷静法则和谈心策略。具体步骤如下:1、让自己的视线和孩子在同一水平线上,与孩子进行充分的眼神交流,同时给孩子一些提醒,问他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2、如果孩子没有平静下来或者停止错误的行为的话,带他到一个“安静区”或“思考区”。与他一同坐下,给他帮助和关爱。3、时间长短并不重要,让孩子平静下来才是关键。4、等孩子平静下来,告诉他“有什么不对”。5、问问孩子:“下一次会怎么做”。如果不知道的话,告诉他怎么做恰当。6、感谢孩子帮你想出解决办法。7、最后让孩子设想一下:“如果你下一次犯同样的错误,会发生什么事情?”告诉孩子,你可以帮助他改正,但你不会容忍不适当的行为。

          估计这辈子我是不会打宝宝的,但是宝宝不乖的时候训斥肯定会有的。读了这本书之后,可以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妨试试冷静法则和谈心策略。当然,情感引导并不是“溺爱”,即使父母的爱是无原则的爱,但一定要给孩子设定“红线”,哪些事情是可以做,哪些是绝对不可以做的。

          养育孩子是个大学问,二宝也快出生了,今后也更加任重而道远,不过有两个孩子给我实践,也算是个优势吧,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养育”是门大学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hc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