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弃笔从戎
17岁的袁世凯第一次参加乡试,结果名落孙山,同年跟于氏结婚,即后来的“洪宪皇后”。
次年堂叔袁保恒病亡,由于袁甲三57岁、袁保忠51岁、袁保庆不到50岁、袁保恒52岁皆都早亡,迷信的袁家人决定分家,自此袁世凯分得丰厚家产,自立门户,搬到陈州。
陈州期间袁世凯广结善缘,创立了“丽泽山房”和“勿欺山房”两个文社,凭借两个文社结交了大批陈州名士。其中更是结交了自己一生的兄弟徐世昌,并资助其考中举人,入得仕途。
徐世昌1879年,再次参加乡试,竟再次落第,此次落第给袁世凯极大打击。盛怒之下,将文房四宝等统统付之一炬,决定弃笔投戎。
通过叔父袁保龄的介绍到了淮系吴长庆的手下任职,少年篇中介绍了吴长庆是袁世凯父亲的结拜兄弟,自然多加照拂。
02 朝鲜初露锋芒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袁世凯跟随吴长庆奔赴朝鲜平叛,时年袁世凯23岁。
在当营务帮办的袁世凯,出色的完成筹备工作,得到吴长庆的认可和嘉奖,小试牛刀。
由于当时清兵纪律涣散,到了朝鲜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此时袁世凯毛遂自荐整治军纪,得到吴长庆的支持后,事无巨细,亲自监督,通过处斩七名犯法的士兵,终于严肃军纪,这也就是他少年时说的那句名言“以杀止杀,而杀杀人者,杀即止矣”的实践。
随着军纪严明,清军迅速了平息了叛乱。由于袁世凯表现突出,被推荐给朝鲜国王编练新军,在老袁的精心组织领导下,新军三个月就操练完成。
朝鲜国内分为两大党派,事大党和开化党,前者倾向于清朝,后者倾向于日本。在日本的阴谋组织下,开化党发动了“甲申政变”,杀了大批的事大党成员,挟持了朝鲜国王。老袁在这时体现出了将领的卓越才华,不等清政府反馈消息,当机立断镇压了叛乱,挫败了日本的阴谋诡计,日本人欲杀之而后快。
甲申政变由于袁世凯在朝鲜表现出色,短暂回国后,被清政府派往朝鲜担当驻朝总理交涉通商大臣,从1885年到1893年,他成了朝鲜国内权利最大的人物。
袁世凯为了强化宗藩关系,实施了许多积极地干涉政策,清朝与朝鲜的通商也大大增加,打破了日本的垄断地位。当然据说也捞了不少外快,回国时拉了半船黄金,这符合老袁的个性。
甲午战争前夕,袁世凯已经嗅到了战争的味道,连续发电请求回国,终于在7月19日得以回国,过了四天,日本发动攻击占据了汉城,老袁避免了做冤死鬼的下场。
03 小站练兵
《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国人的愤怒,直指腐朽无能的军队,政府决定编练新军。由于在朝鲜的优异表现得到了在小站练兵的机会。
后来史书都猜测袁世凯是由于会钻营人脉所以得到这个机会,其实这里面有个有趣的隐情。
李鸿章在日本马关签订条约后,跟伊藤博文闲谈,道:“人才难得啊”,伊藤博文听后,问道:“袁世凯现任何事?”李鸿章说:“小差使,无足轻重。”,伊藤博文说:“像袁世凯这样的人才,竟然无足轻重,难怪没有人才啊”,就因为这句话,被国内各大报刊报道,对袁世凯是举足轻重的意义啊。
袁世凯采用西式方法,招募新兵,军纪严明,同时招揽了大批的优秀将领,例如下面耳熟能详的人物:徐世昌、刘永庆、徐邦杰、王志珍、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张勋等。这些人对袁世凯怀有一种报恩的心态,所以后期都成为老袁的亲信、心腹,是北洋政治集团的重要组成人员。
04 百日维新时期
从袁世凯一路的经历看来,他是一个力主变革的人物。康有为创建的强学会,袁世凯是发起人之一,并且捐赠不少金钱。
袁世凯被光绪帝提拔为候补侍郎,这个提拔非常关键,老袁已经陷入了慈禧和光绪帝最核心的权力斗争旋涡里面了,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这一点老谋深算的袁世凯非常清楚。
在变法的最后阶段,都说是袁世凯出卖了康有为等,导致了光绪帝被囚,变法失败。其实这里面有误会,老袁向荣禄告密时,变法已经失败了,他是为了自保所以才向荣禄吐露实情的。
光绪帝05
以上就是在朝鲜和小站练兵期间的袁世凯,这一个阶段袁世凯开始逐渐显露出自己的外交才能和军事才能,也为自己的日后进入政治权利中心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