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两位毁誉不一的著名人物,一位是李鸿章,另一位是袁世凯,而其中袁世凯引起的争议更大。人们也常常在设想,如果说袁世凯没有处心积虑的去做那个什么洪宪皇帝,那么近代的中国会不会有很大的不同呢?中国的走向会不会有所改变呢?今天,我们便来看一看袁世凯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看他是如何发迹的。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北洋新军的创始人。袁世凯于1859年出生于河南项城,因其叔祖袁甲三镇压捻军起义并取得胜利而寄书信回家之时,恰好袁世凯出生,于是其父袁保中给刚出生的孩子取了一个凯字,世为袁家排行,所以这个孩子便叫袁世凯。
袁家数百年来也算殷实,尤其是在他爷爷辈儿和父亲辈儿这达到巅峰,有“一门两代四贵人”之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这是因为袁世凯的叔祖袁甲三和他的堂叔袁保恒中过进士,袁甲三的另外两个儿子袁保龄和袁保庆中过举人,所有便有此称。其中袁甲三的成就最大,做到了军机章京、监察御史、兵科给事中等职位。后来爆发太平天国起义以及捻军起义,袁甲三被清廷任命为帮办团练大臣,驻扎安徽,后累官至漕运总督。同时其他几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此时,袁世凯就在这样一个“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里出生了。但是由于他的叔叔袁宝庆在年过四十的时候还没有儿子,所以袁保中在袁世凯七岁的时候将其过继给袁宝庆,袁宝庆便带着年幼的袁世凯转辗各地,并接受官场的熏陶。年幼的袁世凯读书并不算用功,但是却有很高的才气,在十三岁那年便写出了“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的对联,比起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和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丝毫不输霸气,同时还更有才气。后来袁世凯还写下了一篇文章,虽然文章质量不行,但是其中有这样一段广为传颂:
东西两洋,欧亚两洲,只手擎之不为重。吾将举天下之土,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吾将强天下之人,拜手嵇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之无赦!
袁世凯有才气、有雄心,但是却并不适合做八股文章。有一次他做翰林的叔叔袁保龄看了他的文章后说:“这孩子实在不适合科举之路。”袁世凯一气之下把所有诗文付之一炬,并写下“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抵砚间,自娱光阴耶”这样豪气的话。当然,这时候的袁世凯并不是心血来潮,实际上在小时候他便以袁甲三为榜样,希望建功立业。
在22岁那年,他的机会来了。当时他前往山东投奔了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的吴长庆,吴长庆是袁世凯养父袁保庆的结义兄弟,两人关系非比寻常,袁保庆的丧事便是吴长庆一手料理的,更重要的是,吴长庆还是庆军首领、李鸿章的一大嫡系,是淮军的重要成员。
来到军中后,袁世凯找到了自己的舞台。袁世凯还善于为人处世,既没有世家公子的纨绔之气,更没有因为自己和吴长庆的关系而觉得高人一等,反倒是谦卑有礼。更重要的是,由于袁世凯自幼熟读兵书,所以深谙治军之道,表现出干练的治军才能,帮助吴长庆处理了很多棘手的治军问题。袁世凯是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每当机会出现,他都不失其时的抓住。很快,他的机遇出现了。
公元1882年,也就是他23岁那年,朝鲜发生内乱,朝鲜国王求助于清廷。作为宗主国的清政府派遣吴长庆部队前去平乱,此时的袁世凯也一同前往。
清军到达朝鲜后,军纪散漫,常生扰民之事,吴长庆便将整顿军纪之事全权交给了袁世凯。袁世凯得到授权后,采取了严厉的措施,一旦有违军纪,立刻痛下杀手。当时恰好有百姓告状说一个清兵侮辱了当地一名妇女,袁世凯知晓后,亲自率人徒步搜索一昼夜将人抓获,并亲手斩杀,而期间,他颗米未食,滴水未进。同时他对清军抽大烟的行为深恶痛绝,一经发现绝不留情,连跟随吴长庆多年的随从也因抽大烟被袁世凯所杀。很快,吴长庆在袁世凯的协助下便平息了军乱,吴长庆也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将袁世凯大加赞扬了一番。其后,袁世凯还帮朝鲜训练了一只五千人的德式新军,令朝鲜钦佩不已。
1884年,朝鲜发生甲申政变,日本欲乘此机会控制朝鲜王室,朝鲜国王再次奔赴清朝求援,这一次又是袁世凯身先士卒,与日军展开激战,最终击溃了日军,平定了政变。袁世凯的军事才能受到外界高度赞赏,吴长庆重要助手、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也十分认可袁世凯,称他为谢幼度一类的人,谢幼度是在淝水之战出名的东晋名将谢玄。由此可见袁世凯之才。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重要的机会,同时也需要他在某个重要的节点做出出色的成绩。袁世凯便是这样一个人,朝鲜成为他施展才能的舞台,这为他打下了政治基础,为他日后在国内叱咤风云提供了一个很高的起点。
那么,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清廷的权力中枢的呢?他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之位的呢?后面的文章我们会继续分享。欢迎大家的关注。
喜欢我们文章的网友可以关注我们哦。同时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