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一位心理咨询行业的朋友聊天,得知有一家外地的咨询机构,希望她和另外一位朋友过去协助开展工作,另外一位朋友因为价钱低而拒绝了,我这位朋友则欣然接受了邀请,理由是:“能帮到人就去吧,钱虽然少了一些,但是能帮到人。没钱我都会去做,何况现在还有报酬,为什么要拒绝呢?能帮到人的事情有机会就去做吧。”
这位朋友不断地强调“能帮到人”,我忍不住问了她一句:你这么强烈的拯救者情结是从哪里来的?
这位朋友愣了一下,反问我:你的工作不也是在帮人吗?
“我不认为我在帮人,所有的来访者来找我,是因为他们目前遇到了一些问题,我只是陪伴他们走一程而已,我坚信他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自我修复,事实也是如此。”我说。
无独有偶,第二天到一家社工机构学习,一位志愿者向我提出一个问题:如何与老人沟通。
这位志愿者是一位五十岁的中年妇女,这家机构成立之初就从事志愿工作。对于这个问题,她的解释是:在开展志愿工作的时候,有些老人话特别多,有些老人因为和他们在一起时间久了,已经没什么话可说,这两种情况都对她造成困扰。我问她:你是怎么做的呢,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好烦,我觉得他们烦死了!”这位志愿者想都没想就回答了我。
就是这么一个觉得服务对象很烦的人,担任志愿者工作已经有三年,并荣获这家机构的金牌志愿者称号,我有些诧异,问她:你是如何坚持做了这么长时间的志愿者工作的?
“我要帮助人!”她又是很快地就回答了我的问题。
你真的有能力帮助别人吗?
或者说,当你觉得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对方是否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帮助呢?
当你认为你是来帮助别人的时候,你从潜意识里就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可以帮助别人的,对方则是没有能力的,是比你弱的,你有着比对方更多的优越感,所以你需要去帮助他,这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还有,这个时候,你很容易就把这种帮助变成了说教。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哪怕是大大咧咧的人,也会从对方简短的话语、蛛丝马迹的动作中找到答案,我想,没有人愿意让一个高高在上的人来服务自己,这种感觉对于成年人来说,更是难以接受,即使他这段时间接受了你的帮助,他也很难会坦然地告诉他人这个事实。所以,一旦他成长了,他很快就会把你甩得远远的,因为,这会让他想起他这段失败的经历。
你觉得你是在履行帮助别人的责任,你会无意识的把自己定位为无所不能,可是,面对这么多形形色色问题不一的人群,你真的都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吗,如果不能,跌到谷底的你会是什么样的想法和情形?我想,这位做了三年志愿者的女士觉得受挫,也有部分是源于这个原因吧。你不是上帝,你不太可能永远都有能力去协助他人解决他遇到的问题,同样的,受帮助者也不可能一直维系这么不对等的关系,这不符合人的本能,人在潜意识里总希望自己强大,希望自己能独立的完成许多的事情,所以,这样的“帮助”,我实在是不看好,因为它无法走得更远。
遗憾的是,我们却常常一厢情愿的认为,对方是需要帮助的,所以我们要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有时候,甚至搭上自己的时间和金钱也在所不惜,因为我们崇尚无私奉献。
在心理学林林总总的流派里,我推崇人本主义心理学,它认为人天生具有将自己潜能发挥出来的本能特性,当人受到创伤时有自我疗愈的本能,而当条件适合时又有向更高层级发展的本能。"当我看着这个世界时,我是悲观主义者;当我审视这世界的人们时,我是乐观主义者。"人本心理学鼻祖罗杰斯,很好的阐述了人本心理学名称的含义。
乐于奉献、服务他人是没错,但是,我们还是不要把自己放得太高,如果周围有人遇到了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陪伴就好,他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他才最了解自己的境况,我们所有人都是局外人,何必要把自己放到上帝的位置上去俯瞰众生呢,结伴同行,看看人生路上的花开花落,岂不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