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看到朋友写的一篇文章,谈及她的人生五样,当中就有“归属感”这样东西。
以前从未认真思量过,这到底是什么。从出生到长大,活动范围从一张两平米的婴儿床,到整个中国,甚至世界。一直以来,我更像是一只厌倦了巢穴温床的小鸟,翅膀没长硬,就拼命尝试着往外飞。
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因为贪玩,在跟妈妈在路上走的时候,趁她不注意的时候,和一个小伙伴牵着手跑了很远很远,结果妈妈找了我们一个晚上,担心得不得了。但我整个过程中都未曾害怕过(可能是因为我认得回家的路),只有暂时逃离约束的新奇感。其实细细回忆起来,当中也许还是有过见不到妈妈所产生的,哪怕是一刹那的茫然不知措,但都被岁月流沙掩盖了,也不重要了吧。
我总是渴望挣脱那些保护和关注,为了证明自己离独立又近了一步,或是减少在最亲的人心中的存在感,这样,他们就不必为我的不长进不够优秀而担忧。这也使我做了不少冲动的决定。在选择我的高中和大学的问题上,我总是秉着离家远一点,再远一点的原则。从高中坚持选择住校,顶着巨大的不适应,一点一点克服,到大学真的报到外省,还可能到国外,终于如我所愿,离家越来越远了。
幼时天真的愿望达成了,但已是成年人的我却觉得缺失了什么。
离家,走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街,校园里南腔北调嘈杂,不断在我耳边回旋。路过街边炒菜档,油烟滚滚,会突然怀念一碗云吞面的清淡。在路上遇到正在讲粤语的人,会兴奋得上去打招呼。还是习惯用以前的语言习惯说话,虽然免不了引起误解。当人人都在扯着嗓门大吵大闹,不明原因地大笑时,会想起高三的无数夜晚关灯前,跟不同的人,在灯火通明的课室低声说的那些低调的冷笑话,和那些深奥的话。
我可以学会吃辣,学会别的方言,理解另一种思维,但有些东西是我无法学会和习惯的。从前的我不相信,但人真的是有属性的,不能妄想自己能有多广阔的胸怀可以包容世界,更不能轻言我“属于”什么。
据百度大叔说,归属感是个人自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是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人的重要心理需要。现在明白了,婴儿时代对那狭窄的婴儿床的依赖,或是如今对一方水土的依赖,其实都是一样的,归属感的缺乏。只是在年少气盛的遮盖之下,和在它被放到如此大之前,我浑然不觉。
归属感是什么?很复杂,我还是说不清。或许这正是当我们离家万里,品尝尽了生活中的精彩与浮华后,内心切切追寻的,努力建立,但失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