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的工作生活常常陷入一种怪圈,做事前总是要做几道分析题:
1.做这个事,我能从中获得什么?
2.从经济、精神、家庭、人生等角度,请你分析这个事有何意义?
3.做这个事,需要投入多少成本?请从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经济成本等方面进行分析。
……
答案若是不确定,或者比较抽象的,我们做事的动力立马消失了一大半。
每做一件事之前都要像淘宝凑单一样精打细算,仿佛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
算来算去觉得划不来,看不到确定而肯定的答案就干脆选择不开始,迟迟没有回报就中途放弃。
还有一种思想就是努力包治百病,读书包治百病。
你找不到好工作,收入不够高,找的另一半对你不够好,生活条件没有达到自己满意的标准…总之各种不满都是因为你不够努力,书读的不够多。
优秀才值得被爱,不优秀就说明没有价值,连抱怨的资格都没有。
这种思维模式多是功利主义教育和物价快速增长的成果。没有意义的事,赚不到钱的事就没有去做的价值。一个人处在底层,或者没有达到外界所认为的成功标准,说明他不够努力。
2
在功利主义教育的裹挟中成长起来的人,他的焦虑和行动总是停不下来的。一旦停下来,他就有危机感。
担心原地踏步就是退步,担心明天会被新人所取代,担心自己会在各种各样的鄙视链中处于末端位置。即使健康告警,他也没法静下心来休息,脑袋里总是充斥着各种危险提示。
学生时期,在学校及家长的教导下,他通过不停的学习,考取好的文化课成绩来获得认可;进入社会后,他继续沿用着学生时代的思维模式,通过疯狂的工作来彰显优秀。
甚至连培养兴趣爱好、健身运动的首要目的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是自律的、不断精进的,而不是喜欢。
为了追求这种卓越,他可以割舍掉人性中的一部分,因为工作狂、学习狂是不需要那么多情感的。时间和精力都应该用在刀刃上,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情感反而成为了一种羁绊,因此显得多余。
有时候他们即使自己不阉割情感,别人也会帮助他们阉割。比如父母生病需要照顾时,父母常常会隐瞒自己的情况,对孩子说“我没事,你好好工作(学习),还是工作(学习)要紧。”
3
一些工作狂、学习狂的优秀总是需要借由他人评价及附加的外在价值才能认定,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若是得不到外界认可,他们是不能够发自内心的喜欢自己的。只有通过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那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将巨石反复推上山坡,他们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一过程是机械化的,且永无止境。
他们不仅把自己工具化,也把他人工具化。他们的情感也常常建立在工具化的基础之上,而非纯粹的喜欢。这种看似精致利已,又不利己的行为,是福分,也是诅咒。
当他意识不到自己有人性的那一部分时,就是福分(不过这个福分只是自我感觉良好),因为冷漠自私可以让他毫无歉疚的达成目标;他若意识到自己是有感情的,人性的那一面则会不停的对他进行折磨,其内心久久不得安宁。此时,达成目标更像是诅咒。
在鸡汤横行的时代,不乏努力优秀的人。可优秀、自律、努力、上进、工作、学习越是被提倡,就越像是麻痹大脑的瘾品,其他重要因素被相应的忽视了。
学习工作能力优秀,并不意味着人格、人品也是优秀的。在努力之外,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倍加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