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闲暇”中培养完整的人 ——“双减”背景下的家校社“呵护”行

在“闲暇”中培养完整的人 ——“双减”背景下的家校社“呵护”行

作者: 宝应陈林 | 来源:发表于2021-10-27 22:20 被阅读0次

一座房子,假如里面塞满了东西,那就不成为房子了,房子里的人也不会成为人了,所以要减,减到一定程度,人就会越来越感到自己像人了,也为他成为完整的人提供了条件。

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我觉得这样的人,应该是身体健康、灵魂自由的人。怎样看出他是一个完整的人?他除了有健康的身体外,他应该从不泯灭学习的热望,他应该有幸福的栖身之所,他更应该有对远方的想往。对于一个孩子,学校应该是点燃他学习热情的地方;家庭应该是他享受亲情和静静思考的地方;而社会应该是能够促进他看到远方的地方。

我想,目前的“双减”政策,可能更有利于孩子真正成为完整的人的,“双减”应该通过“重塑”完整的教育机制,让孩子从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回归到一种对成为“完整的人”的本然追求当中,并且尽力地呵护这种追求。

具体到家校社协作方面,我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让课后延时服务突出“闲暇”,践行“建构性”理念。

课后延时服务一定不仅仅是为了辅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更多的应该是进行拓展性地知识或技能学习。我以为,这种拓展应该是一种建构主义的,在这段时间里,孩子可以自由建构知识、建构意义。如此,学校要做好三件事情,一件是开设由教师主导的建构性课程。比如辩论课程,让孩子在辩论中建构意义,形成价值观;比如电影欣赏课程,艺术欣赏课程等等,这些课程一般由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而孩子则可以在这些资源中自主建构,从而强化自己的学习兴趣指向。一件事情,是学校提供丰富的可以由孩子自主选择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图书馆、劳动实践基地、科技体验馆、安全的实验室等等。第三件事情,就是邀请家长、社会人士、甚至孩子开设临时性的“亮眼”课程。比如,家长中有专业技能的人还是很多的,有“绝活”的不在少数,请他们在孩子们面前展示作品,或者邀请孩子们参与他们举办的小活动,这对孩子来说,意义是非同一般的。当然,在课后延时服务中,也可以有技能训练类的课程,但不必每天都有。在学校运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其目的是突出孩子的自主地位,增加孩子学习的自由度,提升孩子在自由学习时的协作精神,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这样,课后延时服务会多一些“闲暇性”,孩子们会在消解一天学习的疲劳中有所收获,同时,也只有“闲暇”,才是真正形成对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也才能真正引起他们灵魂的自由生长,我想这是最好的呵护。

其次,让闲暇任务群联通家校,践行“生活即学习”的理念。事实证明,“双减”之后,孩子在家里的空余时间确实多了,当前,这反而引起了家长的焦虑。在过去大量作业的充塞下,家长是无需考虑孩子如何利用空余时间的,学校也无需考虑。现在,是不得不考虑了。我认为,我们应树立家庭与学校相互延续的意识,从而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精神。在这方面,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学校可能需要对孩子的家庭空余时间安排与家长一起协作,进行指导。目前流行的任务群,可以作为联通家校的纽带。比如学校可以根据“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来设计有关任务群。涉及到文化传承的,则可以布置“阅读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具体到我们学校,就是让孩子利用各种信息媒介开展“仁爱”的历史研究)。涉及到审辩思维的,则邀请学生就某种生活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具体到我们学校,我们已经开展了“手机的使用”“‘双减’可以给我们美好的未来吗?”的辩论活动)。涉及到创新素养的,则可以开展小发明创造之类的活动。当然,也可以设计综合性的任务群,同时涉及5C的所有方面,比如我校开展“闲适性课外阅读与展示”“社区防疫小调查活动”。任务群可以邀请家长本着自愿原则作适当参与,但坚决杜绝家长包办代替。

在这样的基础上,学校可能还要建立一种机制,我觉得可以叫作“辅导—反馈”机制。一方面,学校要将“生活即学习”的理念化作实际辅导家长的行动,指导家长当学生完成任务群的时候,承认怎样的亲子理念,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提供资源支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提供认识(思想)支持等。另外,学习自然还包括身体健康的学习等等,学校可以指导家长实施“睡眠达标我快乐”“周末锻炼更强大”计划,家长可以采用表格监控的形式,适时对孩子的健康行为作分析。家长则可以通过家委会、家长微信群或者书面等形式,对学校有关“双减”工作进行反馈。比如,我校成立了“家长双减俱乐部”,家长就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意见。比如,有家长认为,“双减”有个好处是,孩子可以更加细腻地感受生活的新鲜和诗意了,那么学校可否建立“生活天天都新鲜”的任务群,让孩子真正深入到生活的生命层次,指导孩子发现生活的新、发现生活的美、发现生活给我们无限的启迪,鼓励孩子活出自己的样子来,活出自己的个性来。家长俱乐部甚至可以邀请第三方协助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

“生活即学习”的理念,实际上是让孩子真正享受到了“闲暇”,因为真正的闲暇肯定不是闲散,真正的闲暇是有一种有意义的空闲时间,它绝不是一种所谓的“躺平”状态,而是要让孩子感到,他们在有意义地活着。

第三,让社会欢迎孩子,践行“社会即学校”的理念 。“双减”是一场关乎民族未来的变革,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我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双减”之后,孩子利用晚上或者双休日进入社会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社会如何为孩子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这可能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社会公益场所提供服务的问题。比如,城市书吧或者图书馆。有的城市书吧晚上并不开放,学校可通过有关渠道联系城市书吧、图书馆等多设置开放时间,这样家长可以带孩子利用空余时间进行阅读。一个是学校可以多各种单位签订教育共建协议,在事先有通知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前去参观、学习。比如,我们学校与消防大队、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柳堡二妹子民兵班等地方签订了定期定班级参观的协议,家长凭有关证件在规定时间内可以前往参观。

第三个,我校在执行双减的过程中,也有家长提出“社会关爱”的问题,因为即便有双减了,孩子回家了,有的家长依然会在公司加班,更有一些个体商户并不会停下手中的生意。针对这些特殊情况,我们专门召开家长会,提出“轮护”方案,也就是每天能保证父母中的一个来陪护孩子。当然,我们也深深知道,要真正将“双减”落实到位,社会上的很多观念还需要跟着改变,比如员工加班的问题,比如社会托管的问题等等,我们也相信,国家有关部门会慢慢有配套措施出台。

当然,“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更多地落实在孩子与社会的主动交互上。所以,我们在孩子中间开展“文明随手拍”“国家大事我来讲”“安全故事我来说”“市政建设,我有一个好主意”等社会综合性实践活动,活动过程或者结束,我们邀请政府或者有关管理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来与孩子进行对话。比如“文明随手拍”活动,我们邀请政府有关负责文明的领导来与孩子交流政府创建文明城市的举措,针对孩子所拍的照片发表专业性的见解,并提出更好的建议。不仅如此,更主要的,还是鼓励孩子与社会人士主动对话,向他们提问,获得对社会的思考,从而能形成一种对社会的独立判断。 

我们认为,社会是最能够让孩子产生现实的“诗和远方”的地方。在没有实施“双减”前,孩子的眼里是基本上没有社会的,他们所知道的“社会”大多数是老师“呈现”的。现在“双减”实施了,孩子确实会有更多的时间进入到真实的社会,他们会体验到一种真正的“闲暇”,在“闲暇”中,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感,产生想象力,并且定位自己将来社会中的公民角色。

其实,孩子自身带着成长的基因,他们有着独特的个性背景、文化背景,他们的生命本有定然指向的地方,教育需要做的,其实就是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并且随时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帮助,多给他们鼓励,让他们发生属于自己生命的表达,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成为完整的人。目前“双减”提供了这样的条件,但也确实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行动。我想,这种行动,就叫作“呵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闲暇”中培养完整的人 ——“双减”背景下的家校社“呵护”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ycm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