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之我见】

作者: 兴时态_198812 | 来源:发表于2018-10-16 19:20 被阅读67次

【“道德”之我见】

【“道德”之我见】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从根本上说是缺钱还是缺德?

如果德能卖钱,很多人都不缺。

如果钱能买德,很多人钱不够。

缺钱的不缺德。

缺德的不缺钱!

到底一个社会有多少钱才算够,一个人有多少钱才算够,这个标准是相对的。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庄子能有多少钱,如果把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折换成钱的话,肯定比我们少。

和他们比,我们一点儿不缺钱。

但是我们太缺德了。

这个德是广义的德,指精神上的高度、精神上的丰富,我觉得我们比他们差得多。

所以,我们未必比古人幸福。

道德不是孤立的现象。

社会要有好的道德状况,离不开法治和信仰。

道德依靠他律和自律,法治强化了他律的力量,信仰提高了自律的觉悟。

道德好比一个淑女,她的力量太单薄,需要法治做她的卫士,她的觉悟不够高,需要信仰做她的教师。

中国最需要也最欠缺的是法治和信仰,惟有建立以保护个人自由为最高原则的法治社会,鼓励以个人灵魂追求为实质内容的多元信仰,中国人的道德状况才会变好,也一定会变好。

同情好不好?

亚当·斯密和叔本华说同情好,视为最主要的道德。

尼采说不好,认为会损害被同情者的尊严和痛苦的价值。

我的看法是,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不妨结合起来。

一方面,作为个人,在遭遇痛苦的时候,要尽量自己忍受和解决,不向人诉说,不博取同情,这是自尊,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在帮助弱者的时候,不可伤害受助者的自尊自强。

总之,尊重第一,同情第二,同情要以尊重为前提,才是好东西。

孟德斯鸠说: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

为什么?

因为对一个人的不公,所显示的是制度的逻辑,可以用来对待所有人,无人能保证自己幸免。

我想补充说,对一个人的不义,就是对所有人的侮辱。

为什么?

因为对一个人的不义,所显示的是人格的卑劣,他不只是在侮辱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在侮辱存在于所有人身上的普遍人的尊严。

一个人如果看见对别人的不义行为却不觉得自己也受了侮辱,就应该自问是否丢失了这个尊严。

所以,看见不公,我们要警惕制度,看见不义,我们要当心小人。

世上有一种人,似乎乐于助人,对你关怀备至,却使你感到有压力,你就要警惕。

真正的善良是不会让人感到有压力的,这给了我们一个辨别真假善良的标准。

一个人出于自己的本性做好事,他是不会觉得在做好事的,而只是觉得在做一件平常的事。

相反,做好事而自己觉得也让人觉得他在做一件不平常的事,则可断定这和他的本性有多么相杵了。

别人是否感到有压力,原因在此。

对于那些恶人,除了愤怒、厌恶、蔑视之外,有时我还会有一种怜悯之情。

我会想,老天把他们造就成这个样子,老天何其不仁也。

佛教讲轮回,断定是前世的“业”造成了他们今世的“果”。

这也让我有些替他们叫屈,因为前世的“业”是不该由他们承担的。

不过,佛教也给他们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出路,就是用今世的“业”来改变后世的命运。

我无法确定轮回的真实性,姑且假定人只有一次做人的机会,因此想对他们说:你这辈子做了恶人,你就是永生永世的恶人了,对于如此严重的事情,一个人怎么能无动于衷呢?

为了一种道德上的自我感动而做好事,未必比为了获取他人的赞扬做好事更不虚伪。

事实上,二者都是做给他人看的,区别仅仅在于,在前一种情形下,他人已经内化为自己,始终在场,因此演戏成了常态。

当然,我在这里是从道德的纯粹性出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就社会现状而言,这种即使为了自我感动而做好事的人也还是太少,因此我宁愿赞许他们,而不是批评他们。

讲道德不能局限于道德。

道德只是一个人的整体人生观在人际关系上的体现。

在很大程度上,贪婪、暴戾、仇恨都是糊涂,佛家称之为“无明”。

一个想明白了人生道理的人,在道德上一定能够自律。

倘若社会上多数人都看重自己人生的品质,内心有明确的准则,而不是盲目地受环境支配,社会风气一定会好。

我们的社会重视德育,但德育必须抓住道德的根本。

道德在人性中有基础。

人作为生命要有同情心,自爱也关爱他人。

作为灵魂要有尊严,自尊也尊重他人。

假大空的说教与道德无干,只是用来骗己骗人的纸花。

真正的道德要诚实地扎根于人性,才能结出善良、高贵的品质之果实。

做事不妨有冒险精神,做人必须有道德底线。

无论在大街上,还是在公园里,经常会听见一种丑恶的声音,有时还此起彼伏。

那是肆无忌惮的清喉咙的声音,紧接着的是同样肆无忌惮的啐吐的声音。

每当听见这种声音,许多人无法克制心中的愤怒。

令人惊异的是,这些人在这么做时是如此若无其事,丝毫没有羞耻感,仿佛是在完成自己最熟练的一个动作。

我由此想到,文明既是一种教养,也是一种对自身行为的审美意识。

过马路,刚下人行道,一辆出租车右转弯,险些擦着我。

司机探出头大骂:“找死啊!”

后座的门打开了,一个外国女子下车关切地问:“没有碰着吧?”

二者的态度成鲜明对比。

【“道德”之我见】

丁俊贵

2018年10月16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之我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yfk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