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审视自己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回顾反思,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发现。自我审视确实重要,尤对于快节奏下生活的我们,更是如此。
自我审视,更愿意理解为放慢步调后的再出发。节奏慢下来了,我们也就能够更多的听从自己的内心,及时调适,找准自己的位置,再出发。即我们在抬头赶路的同时,还需不忘来路,这就需要我们不时的自省。
又半年过去了,时间从来不语,却跑过了所有人。那我们呢?似乎都在忙着各自的生活,尝试在既有的时间里“燃”自己,以资回忆。那在这半年里,我是如何与时间相处呢?接下来从自我成长,社会关系和情感历程来聊聊。
自我成长:这半年在蓄力,可总体的状态依旧没有大的改变,在舒适圈里试探。刚接近边缘,试图突破时,好似被某种力量又拉了回来。这股力量是什么呢?一直再寻找,懵懵懂懂,迷迷糊糊。
它应该包括受消费主义裹挟的自己,也有安于享乐的自己,还有不愿直视自己的隐匿力量。可要是真正想清楚了自己接下来应该要做什么,并坚定不移,这些也都不是事了。关键问题还是动力不足,行动不够。
刚读研时,其实内心就有大致的打算了,也笃信自己的某些特质是适合走学术这条路的。可落于现实后,并不容易,更羞于在众人面前表露自己的未来打算。这份羞耻心,怕的是自己努力后依旧被现实打脸。
可更多的应该是当下止步不前的状态,让我没有底气去真实呈现心中所想。那隐于内心的目标,有默默去尽全力争取袒露的底气吗?也没有。为何自己嘴上、心中,时刻念想的事情总难推进?
真的有想清楚自己在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吗?亦或者说已初显雏形的具象化目标还不是自己真正所想,心之所动? 或许我应该抛下既有的设定,多些未来的考量,做好当下的事情,才能找寻最终的解决之道。
社会关系:大学作为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在关系的处理上总归还是得寻的某些相似轨迹。可好些时候,唯唯诺诺的自己受多方关系的拉扯,在众人面前难得表现真实的自己。
尤其是感觉到身边朋友有恩于自己时,无形中就会产生一层压力。当缺乏立刻偿还的能力时,这份压力又会转化为一种亏欠。正是亏欠带来的这份不安感,让大多数时候的自我感到异常的纠结。
除了这份不对称带来的纠结,还有偶尔对小团体的羡慕。在这份小团体里,他们相互拥簇,一呼百应。小团体能够给他们带来归属感和自我认同,前提是在这个小团体里面,大家能够敞开自己。
可我还是不愿也不能加入,这意味着我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维系关系上面,这当然是每个人的必修课,维系关系也没什么不好。只是处于双方关系中的弱势地位,总要去契合别人的步调,这种维系会消耗我大量心力。
虽然,有些许片刻,会感觉自己没了依托和归属,可我更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不被束缚的关系。最终的结果就是与那个小团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获得某种程度的自由时,我们也就更需要去习惯孤独。
情感历程:今天是我们在一起的第110天,3个半月有余。这一路上,我们的感情确实磕磕绊绊,好几次以为真的要结束了,你会觉得我不够喜欢,我会觉得你不够理解;好在,事后还是坚持下来了。
你慢慢的从我的行为方式去理解我表达喜欢的方式,我也慢慢的从你的角度来看待这份感情的欢喜。这条路还很长,我们更需一起面对,我们也都抱有信心,一定会越来越好。
说实话,有时候会质疑自己反思的意义。感觉这半年的自己与上半年的自己相比,好似核心问题依旧没有解决,那就是学习动力不足,日常生活受制于自己假想的关系制肘。不禁又会问,反思多了,会不会进入一种形而上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