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渚中(1),有神,人面鸟身,珥(ěr)(2)两黄蛇,践(3)两黄蛇,名曰禺(háo)。黄帝生禺,禺生禺京(4)。禺京处北海,禺处东海,是惟海神。
【注释】
(1)渚:水中的小洲,这里指海岛。(2)珥:在耳朵上戴着。(3)践:脚踏、脚下踩着。(4)禺京:就是上文所说的风神禺强。
【译文】
在东海的岛屿上,有一个神人,长着人的面孔、鸟的身子,耳朵上穿挂着两条黄色的蛇,脚底下踩踏着两条黄色的蛇,名叫禺。黄帝生了禺,禺生了禺京。禺京住在北海,禺住在东海,都是海神。
【阅读延伸】
这一条文字接续我们上文所提到的“大地有四极”、“大地有中心”这些地理概念,它涉及到的是“大地的四周有海”,这也反映出上古时代中国人地理视野的开阔。我们在《山海经》的大荒四经中,发现古人记载了东西南北四海,这间接地体现出古人认为大地是由海水包围的这一观念。
在这条文字中,我们了解到东海是有海神的。而且在《山海经》的其他部分中,我们也发现东西南北四海都有海神,他们居住在海中的岛屿上,掌管着海水的运动。这些认识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人认识上的局限。
有困民国(1),勾姓,而黍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2)。王亥托(3)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伯念(4)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5)。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注释】
(1)困民国:学者们考证这个国家应该叫“因民国”。(2)方食其头:正在吃小鸟的头。(3)托:做客。(4)念:惦念、留恋。据古史传说,有易族头人杀死了王亥,捉住了仆牛。王亥的人来攻打有易族,有易族被灭。河伯在战争中活了下来,他偷偷逃走,在有野兽的地方建立了新国家,国名叫摇民。(5)摇民:即因民国。
【译文】
有个国家叫因民国,国中的人们姓勾,他们以黍为食物。有个人叫王亥,他用两手抓着一只小鸟,正在吃小鸟的头。王亥曾经到有易族人河伯、仆牛那里做客。有易族的头人把王亥杀死,还捉住了仆牛。后来,有易族被消灭,河伯在战争中偷偷地逃出来。他在野兽出没的地方建立了新国家。他们吃野兽的肉生存,这个国家叫摇民国。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帝舜生了戏,戏的后代就是摇民。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1)处南极,杀蚩(chī)尤(2)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3)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注释】
(1)应龙:传说中一种生有翅膀的龙。现代学者考证它是黄帝部落集团的一个下属部落,这个部落在它首领的带领下,参加了黄帝与东方九黎蚩尤集团之间的战争,并在战争中立下了大功。(2)蚩尤:中国上古时代的东方九黎族的一个部落联盟,后世也称其首领为蚩尤。这个部落联盟的成员活动区域在山东等地,他们以金做兵器,能唤云呼雨。(3)数:屡次,频繁。
【译文】
在大荒的东北角上,有一座山名叫凶犁土丘山。应龙就住在这座山的最南端。由于他杀了蚩尤和夸父,便不能再回到天上,天上没了兴云布雨的应龙,而使下界常常发生旱灾。所以,人们一遇到天旱,就装扮成应龙的样子来祭祀求雨,大雨因此就会降落。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kuí)。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jué)(1)以雷兽(2)之骨,声闻(3)五百里,以威天下。
【注释】
(1)橛:通“撅”,敲打,击打。(2)雷兽:学者考证它就是前文所说的雷神。(3)闻:传、传播。
【译文】
东海之中有座流波山,这座山处在七千里外的东海中。流波山上有一种野兽,它的外形像普通的牛,它的身子是青苍色的,但没长犄角,它仅仅有一只蹄子。它出入大海时,一定有大风大雨相伴随,发出的亮光如同太阳和月亮的光华,它吼叫的声音如同雷鸣,人们称之为夔。黄帝得到它,用它的皮来做鼓面,并命人拿雷兽的骨头敲打这面鼓。鼓声传到五百里以外,声势威震天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