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20401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有志向,能够一心趣向于学习;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能够把所学的已经成立了,学有根柢不被外力所影响,不会跟随着外力而摇动;到四十岁的时候,对一切事理皆能够通达没有疑惑,也即没有烦恼;到五十岁的时候,能知道天命的道理,也就是宇宙间的自然法则;到了六十岁的时候,听到别人讲的话,能够分辨出真假是非,甚至于闻他人之言,知道他的心意是什么;到了七十岁的时候,能够随心所欲,顺从我心里所欲的而完全不会超越法度。”
【思考之一】孔子十五岁之前学习没有,学什么?
从《学而篇》开篇到《为政篇第二》,夫子一直都在强调“学”,要我们“学而为人”“学为君子”,慢慢地我们也了解到这个“学”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学习数理化等,有极大的差别。夫子所说的“学”,是内学、是心学。文字上、理论上我们可能理解,而从内心到实践能做到,还真是太难,只好慢慢体会吧。
《论语集释》说:“此章乃夫子自述其一生学历。”不难看出,这是孔老夫子自己说自己一生的修学过程,可以分成六个阶段,非常简明扼要。
云门隐者光远老师说:“此章极为重要,‘先贤精义’阐述要多读多思。此是孔子自己所做的传记、年谱,为我们开示了为学之次第。其中‘学’之一字是全章的最基础,也是孔子一生所大力提倡者,不可不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那么,学什么呢?十五之前呢?所宜深思者也。”
那么,孔子十五岁之前学习没有,学什么?我们能看到的资料就是,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小时候做游戏,常常摆设俎豆等祭器,模仿学做祭祀的礼仪动作。这说明孔子从小就好学,并且不像一般的小朋友去做游戏,而是礼仪方面的游戏。李炳南老先生说:“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想一想我们十五岁之前的时候在干嘛?我们在为分数、为偶像、为父母的责怪而烦恼。孔子却已经开始立下了“学”的志向。
【思考之二】“吾十有五而至于学”的“志”和“学”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十五岁的孔子,在度过了童年时光后,心志坚定明朗,立志于学。孔子还曾说“志于道”,这个“志”的真切含义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常说“士心为志”,这是今天的汉字不是本义,最初的“志”上部是“止”,或作“之”作声符,也有表意作用。“止”与“止于至善”的止意思相同;“之”是“到”的意思,“之”来源于表运动、活动之意的“止”,“之心”,就是到心上,指内心的趋向为志。所以,“志”是心之所之(即心所欲往),谓之志。志于学,则心在学,念念不忘且为之不倦为“志”。康有为说:“心之所之谓之志,学即孔子神明圣王之学。”
这个“学”就是我们前面《学而篇》中第一章“学而时习之”的“学”。“志于学”就是一心趣向圣贤之学。朱熹讲“‘志’字最有力”,如饥渴之于饮食,正是以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出处源头。志,不是只在一日两日,而是朝朝暮暮,不舍昼夜,十多年精进如一日,才能由量变成为质变,而“不是直到十年忽进一境也”(《松阳讲义》)。
学什么?“学孔子之所学”,为大学之经术,也就是大学之道也。
钱穆先生说:“孔子之所志所学,当通读本章自参之,更当通读《论语》全书细参之。能志孔子之所志,学孔子之所学,乃为读《论语》之最大宗旨。”李炳南老先生说“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宋儒张栻曰:“曰志学者,心存乎正而不他也。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以其有始有卒,长久日新而已,必积十年而一进者,成章而后达也。”
这个“志于学”,是非常非常的不简单,夫子对此有很高的标准。在三千弟子中,被夫子认可是“好学”的,只有颜回一人!《雍也篇》第3章,“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不迁怒就是遇见了不满意的状况时,绝不埋怨别人,更不把怒气撒到别人身上;不贰过就是有人告诉你错了,就马上改,再也不会犯第二次。可见“志于学”是非常不简单的。也就是说,在学习的路程中,我们志于学以后,还要做到不迁怒、不贰过。这样的学习要经过十五年,才能到达“三十而立”。我们现在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也差不多是十五年,显而易见,这两种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学习。从夫子的修学过程来看,这十五年还仅仅是一个开端,而对于我们现在的不少学生来说,考上大学之后,就开始感觉迷茫了,不知人生的下一个目标该是什么,真的是很可惜。
“志于学”对我们非常有启示意义。人生短暂,我们立志要尽早,不能让生命白白空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