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夜晚,虽不及冬季,但秋风依旧寒冷。田野里寂静一片。一栋低矮的木屋在这黑夜里散发出唯一的光亮。
低矮的木屋之中,空间狭小拥挤。屋子的中央,摆放着一张小桌子。小桌子的正上方,一盏小小的煤油灯随着秋风微微摆动,光线昏暗,但却照亮屋中的五人憔悴的脸庞,或许也照进了五人的心。
五个农民正在餐桌旁吃着晚餐。最左边的男人戴着帽子,满脸沧桑的右手拿着叉子叉着盘子里的土豆,他面容憔悴神情倦怠,身躯已经佝偻,或许他是一家之主,生活的重担压弯了他的背脊。
在他的左手边或许是他的妻子。她一手叉着土豆,同时眼睛看着他的丈夫,眼睛中有担忧,有不安,或许她在担心明天的早餐,又或许她在担心自己的丈夫,不知道辛苦劳作是否会让丈夫身体感到不适。
在那名妇女的左手边,另一位妇女拿出一个土豆递给最老的妇女。眼神中有询问,有担忧,还有对未来的茫然。
最老的妇女若是不进餐,身体是否会受得了。最右边的老妇女年纪可能是五人中最大的,她的头上戴着白色的头巾,她神情麻木疲倦,右手拿着一只茶壶缓缓向茶杯注茶。我想,她不是不饿,只是想为家节约一点食物。在画面的正中央是一个背对画面的小姑娘,我们看不见她的脸但她的背影却让我们感到朝气和活力。
这就是荷兰后印象派文林特·梵高创造1855年的油画《吃马铃薯的人》。梵高早期接触社会下层,对劳动者的贫寒生活深有感触,他受米勒的影响,想当一名农民画家。由于他对劳动者的敬仰与感同身受,《吃马铃薯的人》这幅画十分逼真,充满了对劳动者同情和敬仰。这幅画以近景为主,动静结合,运用了人的肢体语言,表情,眼睛表现主题,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仔细欣赏这幅画,会让我体会丰富的情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