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教学该注意哪些问题呢?诗词不同于散文,它的文体特点非常鲜明。诗词语言凝练、含蓄、富有音乐美,富有跳跃性,富有暗示性。我们都知道,诗词教学要抓意象,要感受意境。要多读。怎么感受意象是个问题。不是找出这些意象,多读几遍学生就自然感受到的。
我们先说建立链接,再说设计步骤。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大家都注意到,钟声的意象是这首诗的经典意象。它的妙处在哪儿?正在它只是展现出诗人感受的意境,意味却全在言外。体会钟声这个意象,我们该让学生读出什么?
王崧舟老师的经典课例:
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张继啊张继”,写一写钟声的诉说。
生:(随着音乐,想象写话)
师:好!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
生1:(朗读)张继啊张继,如果你无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单,就让我来陪伴你吧。(掌声)
师:好一个知冷知热的钟声!(笑声)
生2:(朗读)张继啊张继,人的一生有悲欢离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当你烦恼忧愁的时候,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呀。(掌声、笑声)
师:知足常乐,心平气和。多么善解人意的钟声啊!
生3:(朗读)张继啊张继,你的亲人在等着你回家,赶紧回去吧,赶紧回去吧!(笑声)
师:家是你永远的港湾,家是你永远的温暖!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当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款款消失的时候,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擦去“钟声”和“愁眠”)
怎么引领学生品味“钟声”这个意象?从王老师的这个教学环节,我们学习一下,怎么建立与学生的链接?这首诗最美最动人之处恰在这里,它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情,而只是把那个情景描绘了出来,其心情全要我们体会。这样,不同的人反而能把自己的体验带进去。本来是体会张继听到钟声后的感受,可是,教学活动不是直接提出这个问题:钟声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而是让学生想象钟声在给张继说什么?这样的好处是什么?这就是建立文本与学生之间的链接。
想想看,我们平常的教学是不是经常就是就教学内容直接设问,描绘了什么画面,包含这什么感情?想想看,你让学生体会钟声中诗人的情感,这就得进入情境去体会,可是学生不容易进入啊。怎么办?创设一个情境,帮助学生进入。这个情境就是一个写话活动:钟声在给张继说……钟声会说话,这就是针对学生感受特点设置的一个情境,引领学生去体验的。再加上”张继啊张继,你……”的诱导、音乐的渲染等。实际上,张继身在客船,当半夜的佛寺钟声传到客船上,张继的内心真是百感交集啊,但是具体是怎样的,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体验了。
建立学生与文本的链接,实际上就是找出学生学习的障碍处,然后用某种策略帮助学生去突破这个障碍。而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大多时候根本就没有这些。我们渴望已提出问题,学生立马就对答如流,或者往我们渴望的方向走。
我们该怎么想办法?一要弄清我们要让学生读出什么,二学生读不出的困难在哪儿?然后才是想什么办法。创设情境是一个办法,引入资料也是一个办法,提出认知矛盾也是一个办法。就是打破已有认知。比如:我们前面讲《桂林山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波澜壮阔和水平如镜这两个词前后能调换顺序吗?这就是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让学生思考这两个词语的表现力。学生为什么想象混乱没有方向,因为你没给他引到文本特定的条件里,独特的情境里。是不是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朗读,寺院钟声到客船,诗人会……——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会……——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会……这其实是体会意象意味的叠加。
我们接着说教学步骤的设计,如:
一、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能读出诗味,读出画面,有感情地背诵。
2.让学生走进诗作,走进诗人的心灵,与诗和诗人的思想产生共鸣。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在理解、想象、表达、朗读、欣赏、积淀方面获得提升。
二、教学重点:
这首古诗的教学重在感悟、想象和表达。提升诗的感悟能力。通过诵读,领悟意境。
三、教学设计:
一、引入:
同学们,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一诗一画一故事,一文一情一人生。”今天我们就去学一首诗,看一幅画,听一个诗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二、读出古诗韵味:
1.这是一首你们已经学过的古诗。作者是__张继__。能背吗?来,清清楚楚地背一遍。
2.嗯,果然学过,字音一个也不错!但,你们那月亮也落得太快了吧,人家分明是一首(古诗),怎么听着没味道?古诗要读得余音袅袅、回味悠长才好。要不,我们再来一遍?跟着老师的手势来。
a.“这节奏一慢下来啊,韵味就出来了。”考考你们,谁看出了我的手势是怎么打的?(根据声调来打的)b.自己把手伸出来试试。(出示调)把每个调发满发准。谁来吸一口气试试第一句?c.展示读——用气发音的你们,声音美多了。敢不敢自己来一遍,不要老师带?我只有一个提醒:全身心地来发音,让声音余音袅袅、优美动听。我给你们念标题,准备好了吗?
三、读出画面感:
1.古诗的韵味真美!更美的是诗里的那幅画,画在哪儿呢?请闭上眼睛,静下心来,边听边想。(听朗读)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幅画呢?谁能用诗意的语言向我们描述?能给自己的这幅画取个名字吗你的画跟他相同吗?名字也许不同吧。
2.多么宁静的画面啊,画里还有一个人,一个怎样的人啊?我们的朗读能让别人听出这种忧愁和孤单吗?试一试吧。(齐读)
四.进入张继内心,读出“愁”意:
好一个“到客船”,此刻我们看到了诗里一个大大的“愁”字,它在这缓缓落下的月亮里,在这乌鸦凄凉的啼叫里,更在这半夜低沉的钟声里……
1.诗学到这个地方,我们就不得不关注这个“愁”字背后的故事。你们知道张继为什么这么愁吗?(落榜)那可是一个辛酸的故事(讲故事)。
2、遭遇落榜、夜宿孤舟的他会想到些什么呢?(发散思维培养)所以,此刻的张继对愁而眠——(让学生畅所欲言填充完整)。
3、思绪纷乱,辗转难眠。于是张继推枕而起,披上衣服走出船舱,他本来是想出去散散心的(音乐),可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却让他的心更加忧伤。是谁触动了他心底的弦?他会对它说些什么呢?(月亮啊——乌鸦啊—)
4、可是张继一句话都没有说,无人可说!直到寒山寺传来一记钟响,重重地敲打在他的心上。此刻的张继再也憋不住了,快步返身回舱,铺开纸,拿出笔,洋洋洒洒把堵在心里的这28个字写了下来,边写边念,月落,起——写完后,张继把笔一丢,拿起自己的诗深情吟诵起来。那会是什么样子什么感情呢?谁能体会,谁能模仿啊!(抽生读)让我们一起来,把张继的愁绪念出来吧。(齐读,老师可跟着一起读)
5、现在才知道,原来情感的力量是如此巨大,穿越历史的沧桑,仍然能唤起失意人心底的共鸣。可见-——“惟有真实的情感……”
6、回头来看这些真情所作的文字,你最喜欢诗人用的哪个字?为什么?
五.解愁:
1.多好的诗啊!字字含情,句句锥心。想当初张继他黯然神伤下苏州,恰似一种秋冷雁高无限愁,一宿无眠凝奇句,如今这二十八字足千秋,整首诗都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他多像一位老人低沉的声音,在那夜里穿越层层秋霜,在张继的耳边轻轻地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
2、所以把你想到的,用真挚语言告诉张继,孩子们,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随着你们一天天长大,失败和不如意也会相伴而至,到那个时候我希望你们想起张继的一生,想起你们今天对张继说的每一句话!记住:(功名,烟消云散;才华,流淌千年。)
六.结尾:
孩子们,张继他早已离我们远去,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可今天他再一次被我们提起,因为他的才华永远流淌在《枫桥夜泊》里!
让我们把这首诗背给他听一遍吧,让声音穿越千年,告诉他:惟有才华,流淌千年!
大家看这个整体步骤的设计,整体上符合浪漫——精确——符合认知规律。你想让学生感受诗境、诗意,就先让学生进入画面,这是符合逻辑的。
我们拿着一个文本必须问问自己:我们想让学生通过这首诗学到什么?为什么要要学生学这个?要切实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是教学环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知道在写愁,而要让学生体验诗人的感受,真正被其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