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强调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言文的一体四面。文言、文章、文学、文化,起点在文言,落点在文化。
实际上,大家平常教文言文,让学生背重点实词、虚词,背课文成为主要任务。与现代文学习不同,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文言文都是经典篇目,这些经典篇目很多也都是传统文化的精粹。其实,落实文化并不高深、神秘,关键在于从文言走到文化,也就是说从形式走向内容,文学、文化,是重点,是落点,是最终目的。你想啊 ,我们现在不会再写文言文,甚至很多人走入社会后,也很少再读文言文。
但是,我们基础教育阶段,还是一定要学这些文言篇目,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主要就是学习其承载的思想、情思,感受文言之美。
我准备将《伯牙绝弦》和《醉翁亭记》一块来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大家想,如果将这篇文字翻译成现代文直接教学,会失去什么?“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哉”,去掉哉读读,会有什么不同?“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其中的兮去掉呢?没有“哉”字,那种强烈的赞叹之情顿然弱了许多。“兮”字一样,拖长的音,使语气强烈许多。这个韵味并不仅仅是音乐美:音节啊,节奏啊,更重要的是情味。
《醉翁亭记》全文21个“也”字,历来广受赞誉。“环滁皆山也”,仅仅是表判断吗?非也。环滁皆山,这是冷冰冰的判断,客观的陈述,但是,加上一个“也”字就全然不同了。感叹的语气有了,抒情的意味出来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去掉句末的也字读一读,便可感受得到,语气舒缓了,那种悠然的情味也就随之来了。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实际上,这句话的主语省略了,是琴声。是琴声峨峨,就像泰山之峨峨,琴声洋洋,就像江河洋洋一样。但是,现在读一读,多么简洁,多么富有节奏感。试着读一下,——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而且两两对称,多么富有节奏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个句式对偶,多么整齐,读起来多么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多么美。你要注意,应该是泉洌而酒香才对,你说是不?泉水怎么会香呢?可是,作者为什么说“泉香而酒洌”呢?就是为了和前面的“溪深而鱼肥”平仄对仗。欧阳修这篇,本来是散文,并非骈体文,但是文字的平易畅达之间,却并不影响欧阳修追求音韵之美。文中对偶的句子比比皆是。但是很自然,并不可以为工。毫无雕琢之迹。——“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这两句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中间的而字,让整句神韵顿出。感受一下,节奏的舒缓,让作者享受美好的感觉涌现出来。
读文言文,要让学生多诵读,先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出美感。文言文的虚字,乃是文言文的表情,使文言文摇曳生姿。这些非读不足以感受。让学生读出美感来,学生喜欢上了。不知不觉会背。每次读得目的要明确,不要为了读而读。但更重要的是情思。要通过文字读出情思。读出文化的意蕴。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为什么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这泰山、江河,乃是古典文化经典意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泰山乃是五岳之尊,登泰山而小天下。伯牙的琴声为什么像泰山巍峨?为什么像长江黄河那样洋洋洒洒,浩浩荡荡?这是伯牙的心志追求。志向的远大,胸怀的宽广。学生此处因为缺少语文经验,也就感受不足,老师要予以补充。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为什么说前面的那个设计值得大家学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那个设计对此句的处理特别令人称道。
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确认:“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让语言文字活起来!让学生走进语言里面去!让我们设计听说读写活动,在帮助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让我们设计听说读写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的理解和我们渴望学生读出的结果之间铺路架桥。对,不是知道了这句话的意思,而是真切具体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意思。在学生的心里具象化了。语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场景和情感。更重要的是,语文阅读课,不仅仅指向这节课的阅读理解,而是变成了语言文字积累运用的学习活动。教学设计,最关键的是什么?是设计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路径。 我们的教学设计里缺少的恰恰是这个。
“第一段第一层是如何描写亭的环境的?”这是大家作业里一位老师设置的课堂问题。 我们习惯于这样对我们渴望让学生读出的东西进行直接设问。 我们为什么不想想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结果会怕碰到什么障碍,用一个什么办法帮学生跨过这个障碍。比如上面这个问题,我可能会这样设计活动:第一段第一层,按照欧阳修的设置,如果拍电视片的话,该怎么设置镜头?先是长镜头,整个滁州,镜头摇一圈,四围皆山。然后镜头缩小,滁州西南诸峰,然后再聚焦,琅琊峰,再推近,如山,六七里,酿泉,然后是特写,——有亭翼然。学得有情趣。逐步聚焦,最后是大特写——醉翁亭。其实这些都是为了引出醉翁亭,突出醉翁亭所处环境之美。
我们接着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为什么伯牙认为世再无知音?因为伯牙志趣高远,知音难觅,高处不胜寒?因为伯牙在音乐中寄托着自己的志趣、追求,是伯牙精神家园的再现。真正理解其精神、志趣的人太难得了。伯牙以前肯定一直渴望,却从不曾遇到。所以,此时他知道这种精神的相同,心灵的相知,有多么难能,多么可贵。因为前面的两个善哉,以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学习,学生应该可以充分地感知了什么才是精神的相同——知音。也只有理解了前面,此处才可能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悲伤与痛苦。更高层次的朋友,不是想帮互助,互相友爱,而是彼此理解,精神相知,心灵相通。伯牙善鼓琴,不仅仅是弹琴的技艺高,更因为其琴声寄托着他生命的追求。这琴声就是伯牙生命价值之所在。伯牙不是仅仅渴望自己被理解,而是渴望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对啊,结尾非常震撼!可见伯牙对实现生命价值的强烈追求。可见精神知音的价值。我们需要一个人彼此照见。对,这就是从文言走向了文化。我们为什么要小孩子读这一篇《伯牙绝弦》?就是要在孩子有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一颗向上的种子啊,努力创造,努力实现自我,寻找自己的知音。知音不是互相利用的势利朋友,甚至也不是互帮互助,而是精神的相知,心灵的相通。课堂最后归结于千百年文化中流淌的这些关于知音的诗词,这便是走向文化。理解他的追求,懂得他的价值的人没了,伯牙的生命价值便无所依托。伯牙的痛苦在此。其实,重在语言、音乐的渲染、熏陶,给孩子的心灵播下一颗追求自我圆满的精神种子而已,思想教育的目的不必太强。关键是唤醒学生的心灵!诵读中让学生感受!
我们接着再来看《醉翁亭记》。《醉翁亭记》怎样从文言走向文化?“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朝而往,暮而归,—— 一天到晚,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年到头。话说欧阳修真的一年从春到冬,一天从早到晚,天天流连于山水之间吗?现实生活是不可能的,那欧阳修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显然是文学语言,意在突出他对山水的沉醉。话说欧阳修为什么如此寄情山水?对“自然的敬畏与依恋”?从哪里读出来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吗?让作者朝而往,到暮方归的山水是什么样的山水?如果说“日出而林霏开”还有几分明媚,那“云归而岩穴暝”可是幽暗可怖了。如果说“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还比较优美,而那“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无论如何都说不上美了,可欧阳修为什么却说“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呢?他乐什么?他乐的到底是什么呢?这样的景象为什么能吸引欧阳修,给他带去乐趣呢?此处自然要知人论世了。此时的欧阳修因为在朝中支持范仲淹的改革而被贬滁州,心情自然是失落的。失意落寞苦闷是贬官容易出现的心态。这就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了。欧阳修不是真的沉醉山水之美,而是寄情山水,在山水之间他的心灵得到了慰藉。所以,他是寄情山水。野花的幽香,佳木的繁阴,自然的美和生机给我慰藉,让我忘记内心的烦忧。而豪华落尽的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让我看见生命真实的另一面,也给我慰藉。分明是风高霜洁,为什么要说风霜高洁?饱经风霜,坚守高洁,这正是文学语言的富有联想意义。水落石出,才见真相,岁月会让一切事物的真实面目露出。这些现象是否给欧阳修以如此的安慰呢?这些现象是否给欧阳修以如此的安慰呢?可如实读,也可以不如是读。但这正是文学语言啊,富有暗示性。不同的人读到有不同的感受。回头再看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这不是纯然游玩的场景。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就是儒家的社会理想:人民安定富足,社会和谐。
请注意,文中是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负者、行者,生活何其辛苦劳累,可是能歌,能休,这是多么好。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老人照顾着幼儿,前呼后应,这不仅是热闹,更是互相关爱的美好社会图景。太守请大家吃饭,乃是就地取材,山野之美。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不是享受吃饭喝酒听曲,那是为什么而乐?为“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而乐。欧阳修说,真正让我快乐的,是我看到大家快乐。
虽然我已是“苍颜白发”,但因为能颓然乎百姓之间,这是我最快乐的事。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人们享受到的也许是从太守游的宴饮之乐,但我不是。回头和前面联系起来看,欧阳修在说什么?虽然我被贬了,但是环境、遭遇能奈何我么?我正好可以亲近山水,可以享受自然之乐,正好可以与民同乐,能造福一方百姓,看着百姓生活美好富足,就是我最快乐的事了。这就是欧阳修的旷达之所在。我不会被环境做决定,我会把握我自己。在怎样的境遇里,我都要活出生命的价值!这就是中国的贬官文化。这种文化精神在欧阳修这里,在苏轼哪里,在刘禹锡那里。
课程标准所言:“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其实这篇的语言文学性也非常强。是“有亭翼然”,是夕阳在山,在何其准确。鸣声上下,为什么是上、下?等等。总之,作为经典,我们就是要让学生真正领略经典的魅力。
关键是,刚健的精神是以那么美的语言来传达,太难得了!这是多么可贵的创造!我们民族的语言,太美了!这样的经典,每个中国人真是都要熟读成诵,否则在文化上你怎么能称得上真正的中国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