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老师把《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称作是《关键对话》的升级版,我觉得这本书更加接地气,更容易理解。
要做到非暴力沟通,首先我们不能评判。例如当你看到室友堆了好几双袜子,评判的说法是:你这个人好懒啊!/你这个好不爱干净、太不讲卫生了!,而非暴力沟通的说法是:我看到你有几双没洗的袜子(这是事实)。而事实是最不容易引起争论的,但是当你说了这个人懒惰或者不讲卫生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在评判了。没有人喜欢被评判,被人贴标签,就像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你自己身上,一个不清楚事实真相的朋友说你懒(而事实是你前两天打球时把手指戳了,不能用劲),这个时候往往你会有情绪。这其实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观察,这里要区分观察和评论(本书的27页有一首诗歌极力推荐大家去读)。确保你说的是你观察到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带有评论性的话语,不要用“总是、从不”这样的词语,不要说“你怎么总是迟到”?,而是说“我注意到这周你有三天没能在九点之前到公司”。另外,在这一部分书中有句特别促动我的话,在这里分享给大家——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听上去简单,但是很多人的描述却是错误的,例如我们听到别人说:我好想打死你。说这话的人以为自己是在说感受,可是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这其实是他的想法,而他把想法和感受混淆了,为了让我们更加表达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作者特意在此列出了很多表达感受的词语,我也附在这。
你的沟通“暴力”吗?面对不中听的话,我们无外乎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倾听)。更多的时候我们选择责备他人,并认为是别人导致我们伤心、愤怒,例如你很可能听到过“真是气死我了,她让我足足等了一个小时”,你认为对方迟到的行为让你感到愤怒,但实际上呢?是你想要被尊重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你才会有情绪。而我们一切情绪的根源都是因为我们的自身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如同书里所说“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需求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明白了自己的需求,我们的情绪也许就会缓和很多;明白他人的需求,我们也才有可能继续“关键对话”。
知道了需求还不够,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个要素是请求。在表达请求时我们需要正面具体地提出来,即希望对方做什么,而不是不希望对方怎么做。例如,妻子因为丈夫每天加班很晚才到家,于是对丈夫说:“你以后别回来了,干脆住在公司得了”。丈夫本来工作到很晚很累,而且因为公司事情多压力也比较大,刚进门听到这句话肯定心里特别不爽、窝火。心想“我努力工作就是为了让家里人生活更加幸福,没有一句安慰的话就算了,没想到还被埋怨”,以后他可能真的就住在公司了。而这显然不是妻子希望看到的结果,妻子真正希望的是丈夫晚上可以不用加班到那么晚,能够早点回家,陪她一起做饭,聊天,看电视,而不是让她一个人孤独的待在家里。但是因为不会表达自己的请求可能导致关系更加紧张,此时,如果妻子可以这样说:“老公,你这周每天都11点才到家(观察到的事实),我自己一个人在家很孤单,也不想你那么辛苦(感受),我想晚上的时间你能在家陪着我(需求),你看,你能不能以后每周有三天的时间八点半之前到家” ?(请求)我想当丈夫听到这样的话的时候心里就不会再犯嘀咕了吧。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两天给家里打电话时爸爸向我抱怨说妈妈下了班不是忙着做饭,而是洗衣服。然后我给老爸支了一招:我说,爸,以后你可以尝试换种说法跟我妈沟通,不要说妈妈“不干正事”(因为这是评论);你可以尝试说,下班回来,我看到你是在洗衣服而不是着急做饭,我觉得不舒服,干了一天体力活,我想回家能早点吃上热乎饭,以后咱俩能不能先一起做饭,吃完饭再去洗衣服?我不知道这招在老妈那奏不奏效,最起码我觉得是比老爸之前的表述有效。
《非暴力沟通》,一本值得读的好书。让我们摒弃暴力,时刻关注自己的需求体会他人的需求,给自己足够长的时间去学习和运用,因为一件值得做的事即使做的不怎么样也值得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