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讲孤独

作者: 苏锦然 | 来源:发表于2018-04-26 00:03 被阅读153次

每次看完书我都会有个习惯就是会去看别人对这本书的评价,这周看了台湾作家蒋勋的《孤独六讲》,豆瓣上的评分并不太高,而且点赞最高却是这本书不好的评价,评价如下:

这本书是所有坏书中最糟糕的一种,它让你以为自己读到了一些好东西,其实你没有。(台湾人写的书似乎大部分是这样)

这本书的名字是孤独六讲,孤独本就是来源于个体自身的理解,自然文章就是以自己整个对于孤独的思考过程为主。作者同时也结合了积累的丰富学识、写小说的灵感来源、生活经历等,从情欲、语言、革命、暴力、思维、伦理六个方面来谈孤独。这本书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思维方式,它会引领我们去关注自身的感受,去关注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情。所以看到这条评论的我是生气的,不满的。

也有评论说这是鸡汤文,当时我其实很想回复他有没有认认真真地看完这本书。它跟市面上畅销的鸡汤文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现在很多鸡汤文是在谈论自己这条努力道路上的承受的孤独,要传达的是与孤独好好相处,孤独好,孤独能使人怎么怎么样。看完这本书,我并没有像全身打了鸡血那样完全投入孤独之中,相反我会沉静下来去思考孤独。我也相信每个读者读完这本书也是这种感受,它不会让你瞬间感受到孤独的力量,但它却会让你慢慢地去品味孤独。

语言孤独是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点。“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当时看到这句话时,一下子就戳中了我。我在生活中话是比较少的,但身边的朋友话却很多。我们在交谈的过程中,我往往是扮演的倾听的角色,而在听的过程中,我会发现大部分人说话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就像乔纳森说过的一句话“这些受访对象在推理,绞尽脑汁地推理,但他们推理的目的不是探求真理,而是为了找理由来支持他们的情感反应。”当他们说话时,赢得了对方的认可,就会迷恋上说话带给他的成就感,所以就拼命地说。而当我们都听得懂彼此的语言时,就不会尽力地去说能让别人听得懂的话,因为我们不管说什么,总觉得对方能够听懂。

那我们为什么却不愿意听呢?

当你预设立场对方一定会这么说的时候,你可能一开始就决定不听了,对方说得再多,都无法进入你的耳里。”此时说话者和倾听者在两个不相交的空间里,即使是在谈论同一个主题,却是孤独的。当说话者与倾听者能建立一个良好有效的链接,语言也许就不再孤独。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在跟很多人说话,就不会感觉到孤独。但生活中也有这种情况:有时候你其实不是想问什么,而是要打破一种孤独感或冷漠,就会用语言一直讲话。比如我们走在街上,明明看到你的朋友往食堂的方向而去,你还是会不自觉地问一句“你去吃饭吗?”。在此刻,你想打破彼此间的尴尬,于是就用语言一直讲话,而这时的语言是孤独的。所以蒋勋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另一个观点“看一本小说,不要看它写了什么,要看它没有写什么。如同你听朋友说话,不要听他讲了什么,要听他没有讲什么。”我想没有写或者没有说的那部分,也许就是需要我们去思考与斟酌。

书中蒋勋写的革命孤独也挺精彩的。与其说他是在写孤独,不如说是提出了一个新的看待革命的角度与观点。“革命是对自己是革命,他所要颠覆的不是外在的体制或阶级,而是颠覆内在的道德不安感。”引用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封给俄国沙皇的信,放弃爵位与土地,决定出走,最后死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火车站。看到这里时,我是震撼的。原来革命也可以是对于自己的革命,而且很平静,是一种内心波澜不惊的一种革命,明显不同于历史课本中那些流血牺牲,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有的时候,我们总觉得那些革命都与普通民众没有关系,但只要每个人对自己进行革命,颠覆内在的道德不安感,也许就会真的存在老子所言的“大同”社会。

此外,革命与青春也是相挂钩的,“革命是可以重新注解的,或许,革命是因为你的青春,并且转化为一种青春仪式。”五四运动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我们会看到意气风发的学生们纷纷举着抗议的牌子,到街上游行,他们以他们的方式去宣泄政策的不满,去表达爱国的热情。

思维孤独这一章也深深地启发了我。我们现在大部分人都存在着思维懒惰,很多时候我们宁愿从数量上取胜,也不愿高质量地动脑完成一项任务。其实我们整个社会都处于这样的境地。我们从小到大的考卷都有一种从未更变的题型----选择题。有时候我们选择正确了,却不知道为什么,而就是因为选正确,才不会再花费时间去思考。课堂上也是如此,我们很少会被老师鼓励去思考问题,老师只是一味地去灌输新的知识,长期如此,我们的思维看似能够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但都是照本宣科,一旦要你去解答如何时,你却哑口无言。

古希腊文化大多都偏重于哲学,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与学生们的对话,大多都是一种思辨的过程,他们的辩证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反观中国的儒家文化,如孔子的哲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结论,是可以奉为教条的格言,听了之后不必做太多的思考,我们只是照着做就行了,就不会太去管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

那些从小被用来教育的条条框框反而会去束缚、去限制孩子们的思考。"我们不能随便跟陌生人回家","见到长辈要问好行礼","过马路时要走人行道看红绿灯"等等很多。孩子们都只是照做,如果他们问出为什么这样时,家长都是空旷的大道理搪塞而已,并没有去引导孩子去思考。所以我们整个社会都陷入了思维孤独。我们应该更加鼓励孩子们主动去思考问题,去多问几个为什么,珍惜每次思考的机会。还是那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众所周知,可有谁能做到真正的思考呢?

这本书值得一读,我只是浅谈了语言、革命和思维孤独三个方面,还有暴力、情欲和伦理,这本书都说得非常好。只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因为这是记录蒋勋在台湾做讲座的内容,所以文章逻辑有点混乱。但读完之后还是有很多收获的,相信我,书籍不分好坏,只是因人而异。人生这么长,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算数。

三讲孤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讲孤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zbu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