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听个“汴味”有声小说《寺门》。是河南作家王少华写的,描写的是在祥符古城寺门这条街上生活着沙家、艾家、封家等三代人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故事。
从“当当”上找了下图片《寺门》以“喝胡辣汤”和“报纸”为线索,从抗日战争讲起,历经国共内战、解放、肃反、文革、一直讲到改革开放。这半个世纪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河南方言那个幽默劲儿能把人逗死。
小说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充满人性、又乐观豁达的中原人物形象: 重情重义、不畏强暴的热血汉子沙二哥;足智多谋、亦正亦邪的艾三;以珍藏的文物报纸为生命、坚韧的文人封先生;为了生存多次变节的痞子八妞儿;苦命长情、内心强大的女子洪芳;身为侵略者却又未泯灭人性的日本军官西川、自私“识时务”却也能良心发现的小凤……虽然人们命运多桀,但这些都是一帮讲情意、知恩图报的人,虽然各为其主,虽然有人有时干了昧良心的事,但总会良心发现,爱恨恩怨交织在一起,到最后都说不清楚谁好谁坏,还好后来人们也都释怀了。
开封铁塔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特别生动,接地气儿,非常有地方特色,是用河南的开封话讲的。一开始听的时候,有一些语言听不懂,像“卖尻孙”、“采习”、“浪哩”,后来反复琢磨着听,虽然准确的意思没弄明白,但大致能听懂了。我发现,这开封话和大连话很像,也有点像天津话,这很让我觉得奇怪。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那里的人们朴实执着,我对河南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开封话是1000多年前的中国官话,单从这一点,也应该学会的。边听,我边研究河南话,渐渐地,我发现点规律: 河南话是,一声读三声,二声读四声,三声读一声,四声读二声。还有一些音发生了连读,比如:你们,读成:恁 ;不要,读成: 拜;没有,读成: 冇;知道,读成:者;那么,读成“恁” 。还有两个字,省略成一个字,比如: 大娘,就叫 “大” ;儿子,就叫“儿”;这样,就说“这”。再就是特殊的一些的说法,比如:球、尿一裤、孬、外气、坐地炮、夜个、窜、清凉、楞着人……我能听懂了,但还说不太好。
《寺门》听着带劲得很,能让人时而紧张时而忍俊不禁,听到最后: 西川从日本打来电话要谢罪下跪,沙二哥几个老头说下跪也看不到,还是咋狠咋骂,然后抱着电话一起骂他“卖尻孙”,听完我哈哈大笑,真是一部能让人笑到最后的小说。
听完,我想差不多就能听懂开封话了,推荐。
今天,我发现合欢开了202006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