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Us and Them:The Science of Identity》
作者:David Berreby
主要内容:我们和他们
• 我们和他们1:你心中是否潜藏着一个恶魔?
○ 1 荐书:《Us and Them》
§ 作者David Berreby是美国著名的科学记者
○ 2 故事一:一块面纱
§ 电影《卢旺达饭店》,在卢旺达大屠杀中,胡图族屠杀图西族,酒店经理保罗尽可能地保护躲进酒店的难民
§ 如何区分胡图族和图西族:鼻子较窄的、皮肤较白的叫图西族
§ 图西族天主教修女戴的面纱救了她们的命
○ 3 故事二:一副眼镜
§ 柬埔寨大屠杀,高棉人屠杀其他种族以及不正确的高棉人
§ 区分正确的高棉人:不戴眼镜
○ 4 错误的观念:XYZ模型
§ 人们总是不自觉的区分你我他,但这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不存在一个客观的外部的标准能够一成不变地把我们和他们区分开
§ 虽然我们划分的标准是随意的、无端的,但我们根深蒂固地相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偏见
§ XYZ模型:如果看到一个人有特征X,那么你就认为TA是类型Y的人,从而认为TA会做出类似Z的行为
□ X是客观存在的,Y是一种观念。
® 不能从X推到Y,因为Y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概念,不是客观存在的
® 不能直接从Y推出Z
○ 5 总结:
§ 1 两个故事:省察我们和别人之间的区别,在特定情况下,是一件生死攸关的事情
§ 2 区分是本能,但用XYZ模型去推断经常会犯严重的误判,且犯错后往往觉得自己很有道理,是正义的化身。如希特勒屠杀犹太人
○ 6 思考:
§ 你的心中,是不是也可能潜伏着一个恶魔?
□ 面对我们没办法认清全貌的网络热门事件,我们总是下意识的使用XYZ模型去判断,然后在网上发表可以不负责任的言论,给当事人或相关人员造成网络暴力。如《十二公民》中讨论的案件,因为对案件的全貌不了解,很多公民在不愿意去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就妄下论断,这就是下意识的使用XYZ模型去判断的原因,这也是我们心中可能潜伏着一个恶魔的原因
§ 是什么把我们中国人联系在一起,让我们形成了对祖国、对民族的认同感?种族?语言?历史?文化?
□ 借鉴的回答:《教养的迷思》中引用澳大利亚社会学家约翰-特纳的关于群体分类的理论,他认为“我们采用哪一种分类、不采用哪一种分类,取决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里,哪一种分类具有相对的显著性”。所谓的显著性,只有在存在对照类别时才能看的出来。语言、肤色、历史、文化、种族、对民族的认同感,都会使我们结为群体。经过时间的积累,者多种的分类方法都共同的把我们归于了一类,这些差异性共同塑造了国家、民族这一大群体。群体实在对立中产生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存在差异,必然就能够形成对立的双方。
• 我们和他们2:认知心理学和敌我界定
○ 引入:我们为什么会不受控制地敌视他人?
○ 1 小说:戈尔丁的《蝇王》
§ 观念先行,认为人性是恶的,没有文明制度的约束,孩子们内心的野蛮天性就会占上风,甚至会演变成自相残杀
○ 2 心理学实验:罗伯斯山洞实验
§ 第一周:友爱,有集体荣誉感
§ 第二周:人性的黑暗
§ 第三周:从互相竞争又和好
○ 3 总结
§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所有的群居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内团结,对外仇视。在很多情况下,为了保持内部的团结,人们会刻意地对外仇视
§ 与别的群居动物不同的是,人在寻找自己的部落时,没有客观不变的准表,人们会找到各种理由来划分出我们和别人
§ 人的行为不是由本性决定的,在很多时候是由情境决定的
○ 4 思考:
§ 勒庞的《乌合之众》谈到,只要个体融入群体,就会变得盲目、冲动、幼稚、极端化。群众都是傻瓜,很容易被操纵。
□ 不完全对,只有处在集体无意识中、不愿意自己主动思考、随波逐流的人才会这样,真正有自己思想、有自己判断能力、有自己选择的人会按照自己的本心行事
□ 如《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当一个普通人,不思考时,很容易被极权注意体制利用,在麻木而顺从地执行上级命令的过程中,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巨大灾难
□ 所以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
• 我们和他们3:你有没有犯“基本归因谬误”?
○ 1 人们区分我们和他们
§ 认知的需要。分类后不同事物有了相应的概念,节约认知资源,不用一个一个去认识,而是对一批人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虽然这个印象不完全正确
§ 合作的需要。生存需要合作,合作要有集体意识。在小团体内部,人们愿意合作,愿意奉献。利己和利他都是天性
§ 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因为外部势力的入侵,我们才会更加团结
○ 2 省察自己:有没有犯“基本归因谬误”
§ 实际上差异并不存在,或者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 基本归因谬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我们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会更多地考虑到情境的因素;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会更多地归因于别人的本性
§ 心理学实验:人的行为往往不是由本性决定的,而是由情境决定的,由于我们不熟悉别人的情境,因而会跳到他们的本性去判断。所以我们很容易低估一个群体内部成员的差异,这就是我们觉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原因,这很可能会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猜忌他们,他们也猜忌我们,形成《三体》中的猜疑链
○ 3 感悟:不要轻易考验人性
§ 我们不喜欢飘移不定的道理,总希望因果关系是明确的、清晰的、不变的,这样我们才会有规律可循,才会心里踏实。但事实上,我们没有办法穷尽所有的真相,真相是飘移不定的。
§ 人性从来都是幽明之间的。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是有不同度数的灰色。不要轻易去考验人性,因为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 4 思考:
§ 韩愈《原毁》“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 古代的君子要求自己很严格,对待别人很苛刻,仙子啊的人则相反
□ 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 我们和他们4:刻板印象可以被消除吗?
○ 1 刻板印象stereotype
§ 人们对某一社会群体形成的过于简单、僵化的印象,脸谱化思维
§ 人们倾向于高估团队成员的一致性,高估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差异性
○ 2 刻板印象改变我们的行为
§ 这可能会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人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
§ 当人们自己做得不好或受到批评时,更容易迁怒他人,此时的刻板印象就会更加鲜明。这是人性的弱点,为了抬高自己,就要贬低别人
○ 3 用理智消除刻板印象
§ 刻板印象往往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被自动激活,清醒时可以用理智来纠正,疲惫不堪或心神不宁时灰堆刻板印象的抵抗力下降
§ 如果有意识的抑制刻板印象,有可能会导致刻板印象随后出现反弹
○ 4 通过多接触别人来消除刻板印象
§ 有限的接触无法改变对另一个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但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深度接触机会并不多
○ 5 怎样对待刻板印象
§ 刻板印象不是我们人类唯一的认知缺陷,有很多事情也是,如拖延症、嫉妒心、过度自信、从众心理等,这些都有共同的特征
□ 1 是与生俱来的,存在即有理。刻板印象难以消除
□ 2 多数情况下,这些只是轻微的错误
□ 3 重大决策时,我们可以有效地用理智和自制力来抑制这些缺陷
○ 6 思考:面对刻板印象的感受,以及对你的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 坦然接受刻板印象,这是人之常情
§ 有时会愤怒,有时会跟风,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其实每个刻板印象都有他存在的道理,应该理智对待,尽量不要给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同时不盲目追随,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明辨是非。
• 我们和他们5:影响深远的“部落文化
○ 完成的自我认知:你目前所处的部落文化,你愿意为之努力的部落文化
○ 1 概念:悲观现实主义
§ 在两极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只有清醒地悲观之后,次啊能做到坚定的乐观,大彻大悟
○ 2 《部落领导力》(Tribal Leadership)
§ 每个团队都有一种主流文化,决定了团队能够达到的境界,识别团队的层次,可以观察:他们说什么话,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部落文化的五重境界
□ 阶段一 团队(Stage1):生活中不常见,绝望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有强烈的反社会冲动
□ 阶段二 团队(Stage2):生活中常见,诅丧地生活在抱怨中,态度消极,混沌度日。用装得老于世故来掩饰自己的无能。一个颐指气使的领导和一帮唯唯诺诺、心怀鬼胎的属下
□ 阶段三 团队(Stage3):能看到成功的曙光,热爱学习、努力工作、尝试新奇,以自我为中心,把别人视为竞争对手。在如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工作已经不是一个孤胆英雄就能承担的,必须要很多人齐心协力,但这个阶段里的这些明星们已经黔驴技穷了
□ 阶段四 团队(Stage4):感受到真正的团队精神。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就能把不好的事情转化为好的事情转化为乐观的力量。我们和别人的界限是模糊的、随意的,我们很容易会对其他群体的成员有误解和其实,但换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本能转化为一种集体荣誉感的来源。
® 找到这个行业最成功的起也,以此为目标,努力赶超它,在竞争中激发自己的潜能。
® 人们更开心、更友好,更愿意坦诚合作,更愿意分享,更容易忘记组织的界限,向朋友一样亲近,
® 接受新成员的方法,先让他融入到这个团队,工作一段时间后让同伴们为他评价,如果有十个铜板都喜欢这个信任,那么他就一定能在这个团队里干得很好
® 中国的很多互联网企业
□ 阶段五 团队(Stage5):不关心竞争对手,只关心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他们在改变历史 ,如硅谷的很多企业,如埃隆马斯克的团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