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年龄段的亲子共读,很多人恐怕都是一副嗤之以鼻的表情。一板一眼的好像不行,这么小的孩子肯定不会认真听;一边追着一边读好像也不行,孩子肯定听不进去;还有的拿来就撕咬抓啃,完全是不配合的姿势……
有些家长心里就嘀咕了,这么小的孩子老老实实进行亲子共读,这不是违背天性吗?还是让孩子放手去玩吧!亲子共读以失败告终。
大凡有这些想法的人,依然是没有明白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共读方式。谁规定亲子共读就要一个读一个听了?谁说共读就不能跑着跳着读呢?谁规定读的时候不能啃一啃撕一撕?谁又说共读就没有一种顺从天性的方式呢?
既然如此,那么就抛弃一切成见,选择一种正确的打开方式,愉快地进行共读吧!
一、共读的方式
0-2岁亲子共读绝对不可能也不应该采取传统的阅读形式。最初他们对书发生兴趣可能仅仅是因为它的味道、口感,触感,被撕开时的美妙声音,以及书页被揉烂时的视觉冲击等等,这是他们这群不懂事的小家伙探索世界的方式,也是他们探索书的方式。这决定了我们共读的方式会有些特别。
1、允许孩子们对书“施暴”,这是敏感期的要求,也是一种兴趣的表达。
正如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所写,0-6岁,儿童就是依靠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来发展自己的。我们全部的生活中都会丝丝缕缕渗透到敏感期中。0-2岁婴儿高度把注意力放在开发和使用口上,所以啃书是一种在正常不过的行为。
我们可以选择圆角纸板书,这样的书不容易损坏,而且不会伤到宝宝,不易造成浪费,当然如果你不在乎这点浪费,选择普通书页也可以,但如果一定要啃咬那么正版书的材质可能放心一些。关键的问题在于,你务必允许他把口水流上去,用小脏手按上污渍,或者啃噬,撕烂等等。就像《骑鲸之旅》中所说的那样“既然书那么好,为什么不让我啃一口?”他们或许在想,这个东东好好玩,让我撕碎了玩吧!而且在手的敏感期到来时,书页尽量可以选择多种触感的,比如带有布料、砂纸、羽毛等感觉的触摸书。
儿子几个月时折腾的最厉害的那本书(usborne系列的ABC),恰恰时后来看懂图案之后最喜欢的那一本,而且其中的好几个图案一直要一年以后还非常喜欢。我想这不是偶然,只能说明当时他的“施暴”行为是有目的性的,如果在使用“口”和“手”的敏感期里他用这种方式施暴,恰恰是对这一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2、仔细观察,发现孩子对哪一页或哪个图案有别样的表现,要适当地解说,并拿出相应的实物让他触摸感受。
比如我们在翻看usborne这系列的纸板书时,他有一次发现了封面上一只热气球,突然就嗷嗷地叫起来。我就跟他解释,“这是热气球,可以飘到高高的蓝天上,你看,它漂得比大楼还高呢!”为了给他保持这种兴趣,我很快买回了一个差不多的气球,充满气飘起来,这样他就有了一种直观的体验。后来他又对一只足球发生了兴趣,我们就买回了一只一模一样的足球。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兴趣更强烈,相同的东西给他一种特别的感觉。
还有一次,我在翻看书页时,他总是打断我,总是不允许我翻,我不明白怎么回事但还是顺从了他,结果我就发现他在我翻到的那一页指了指一个小熊图案,然后自己翻了半天,翻回到封面,指了指封面的小熊,确实是一模一样的!我恍然大悟,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他想阻止你,一定是因为发现了什么奇妙的东西。通过这种方式,他经常把一本书里相同的相似的图案联系起来,我想这也是一种记忆和联想的发育吧。
3、共读时以孩子为主,时间无需固定,可以只读一个图案,只看一页,不需要从头到尾完成任务地读,但要注意引入相似的内容来拓展孩子的视野。
儿子一开始对独立的图案感兴趣,比如气球、足球、猫头鹰、青蛙这几种,慢慢的我给他看实物,或者看其他颜色的气球,其他画法的猫头鹰和青蛙等等,不需要解释他也能自己发现相同的地方。后来慢慢的能在一些比较复杂的画面中找出他感兴趣的图案。这就是他自己的辨识和认知。
这时可以引入那种一页一句话的故事,慢慢讲。像《去哪儿了》这一本,他并不喜欢主角蝴蝶,恐怕因为黄色太浅,他喜欢黑色的猫咪。就是这只黑色的猫咪吸引着他听完整个故事。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只看一页,或者只读其中的几句话,多一句别的他就会有不喜欢的表现。遇到他喜欢的某首儿歌,可能十几二十几遍的读也不会厌烦,而对书中的其他儿歌则完全不理。
4、入睡前或者乘车时,可以背诵儿歌童谣或押韵的《三字经》《笠翁对韵》,不需要一定翻看图画。
押韵的短句总能在无形中吸引孩子,并轻轻落在他们的心田上。儿子会说话之前我读了很多这种儿歌,会说话后基本就是听故事,很少再重复以前的儿歌。而不知道从哪天开始,他总会不经意间把不会说话时听到的儿歌说给我们听,那些朗朗上口的短句从他小嘴巴里吐出来真是有种神奇的魔力。
我想语言的魅力是潜移默化的,不论孩子是否会表达,他都可以吸收进自己的心中,并给你收藏得好好的。
5、共读时可以选择一种专属于你和孩子的仪式。
仪式感其实就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比如我一说讲故事,儿子就会飞快坐到自己的小沙发上,然后往旁边靠一下:“壮壮一半,妈妈一半。”这样我们挤在一起读。或者我们坐大沙发的时候,我靠着一直灰色靠枕,而他会去找一只加菲猫玩偶靠在身后,两人舒舒服服地听。记得在讲《100层的房子时》,因为里面画面太多,我们一一观察,也会讨论一下画面内容,两人靠在一起足足讲了半个多小时也没觉得累。
二、共读的内容
1、允许孩子犯错,不需要太过纠正,只要把正确的读给他就好。
儿子刚会说话时,会把青蛙叫作“蛙”,而《小玻系列翻翻书》里的鳄鱼也是绿色,他也叫作“蛙”,河马的头顶翻着大眼睛,他也会叫作“蛙”,而真正的青蛙弗洛格他总来不觉得那是青蛙。孩子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但并不完美,共读时不用特别纠正说他“错了”,可以引导他观察一下他们的不同。我一般这样来引导:“啊,它长得确实很像青蛙呢,不过他是一只长着尖尖牙齿的鳄鱼,你来看看他的牙齿,是这样的……”允许他读错,然后把正确的读给他听,慢慢的他自己就会吸收。
2、共读时句子表达要完整,尽量尊重原著把各种描写生动的、美好的词语读给孩子听,不只是白描内容。
大部分的共读我们可能为了让孩子了解大致内容,而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比如“这是宝宝”“这是小河”。我喜欢《语言启蒙》里词语扩展那本,是因为它这样来扩展句子:“宝宝,胖胖的宝宝,笑呵呵。”“小河,清清的小河,哗啦啦。”句子简单,有声音,有形象,特别生动,而且节奏感明快清楚。
《骑鲸之旅》中写道:“他们掌握的形容词越多,描绘世界的能力就越强,而他们和世界的关系也就越亲密。”其实不只是形容词,那些生动的美妙的词语,那些微妙而确切的词语都发挥着这样的作用。尤其很多国际大奖的绘本,语言洗练回味无穷,比我们简单的解说要好得多。所以两岁以后孩子的表达就非常完整具体,描述一些东西也很准确。
在我们共读《爱的奇妙滋味时》有这样一句话“我的心砰砰跳。”读这句时我故意摸了摸儿子的心跳,跟他解释弗洛格的心砰砰跳是因为爱上了小鸭。他用手按着自己心脏的位置接着说:“壮壮心砰砰跳。”“那么壮壮是爱上谁了呢?”我好奇地问。他认真地想了想说:“壮壮爱上奶奶了。”在家里奶奶付出最多,我怀着二宝身体疲惫时都是奶奶在陪伴,他的心里一定是深深爱着奶奶所以才有这样的感受吧。有人说,婴儿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一定通晓世界上最高深的爱的艺术。
3、对于绘本的主题,我们最好能够理解,但不是直接告诉孩子,也尽量少进行先入为主的评判和解说,可以选择形象具体的现象或事物来展现给他。
很多绘本其实都蕴含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对生命的理解,阅读推广人们也开始努力向这方面进行解读和挖掘,导致很多爸爸妈妈觉得一本小小的绘本这么深奥,自己都读不懂了何况是孩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方法。既然道理高深,用语言解释孩子听不懂,那就找身边的事物来帮助我们解说吧。
就像读《一片叶子落下来》这本书时,它的副题是“关于生命的故事”,如此博大的命题两岁的孩子会喜欢吗?事实时他们并不排斥,那一片片五颜六色的叶子款款飘落时,不正是秋季最美的风景吗?随时带着孩子去捡捡树叶,观察一下各个季节的叶片,让他慢慢知道生命就像四季的叶片,生生不息。
少一分解说,孩子的心灵就多一份开阔;多一点体验,孩子的生活就多一份奇妙。只有这样走进大世界,共读的之光才会真正被点亮在心灵,并照亮成长之路。
4、共读中可以和孩子演绎绘本,模仿绘本的动作和画面。
这一条其实是儿子自己发明的,因为一贯的共读方式我都很尊重他,所以某天在读一个关于积木的儿歌时,他突然走开了我也并没有阻止。过了会,他从自己的玩具箱子里翻出了几块积木,并拿到书页上,我才知道,他的联想力再次被激发了。于是共读游戏成功过渡到了积木游戏中。
在读《小猫当当》这套绘本中,可以演绎的更多,观察洗衣机,玩擀面杖、铲子、盆子,玩购物车,玩各种颜色的球等等,在读《不睡觉世界冠军》时就拿出枕头靠在上面听。有的人或许担心这样的玩耍打断了共读,其实孩子只是把他想到的相似的实物拿过来,之后依然是静静地听故事;也有时候是对着图画进行动作表演。但他的注意力依然在他最关注的东西上,只不过一种是实物一种是图画。
5、引入新故事时尽量有孩子熟知的部分,但总会有些绘本孩子不喜欢,必要时果断放弃。
有些绘本我不一定只选择周围朋友推荐或者销量,我会根据内容和孩子的生活来选择。比如《不睡觉世界冠军》里有个小姐姐,也有青蛙和小老鼠,他平时最好的朋友就是院里的一个小姐姐,青蛙和小老鼠的故事他也接触过很多,所以书一到手他就很自然地进入情境。
在两岁之前我们对小鱼的观察不够,见过的也只是彩色的金鱼,所以对于《小黑鱼》这本书他完全不感冒,看着一群红色的斑点也无法进入故事状态,这本我就没有再勉强他听。但是他对小狗很熟悉,回乡下时还经常追着邻居家的小狗到处跑,所以他看到《好脏的哈利》就很有亲切感,还会学着小狗打滚和装死。
总之,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基本能够推断出孩子感兴趣的是哪种绘本,实在不喜欢的,那么是年龄不到,那么是生活经验不足,可以放到以后再读。
孙瑞雪写过:“让生命自然地成长,就是最高的道德。”我们尊重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尊重他的兴趣与习惯,与他手牵着手,在一字一句的讲述中让自然万物的模样一点点描画在他的心上,然后抬起头一起面对神秘而精彩的世界,这段成长之旅将充满了无尽的新奇与欢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