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继续教育在听李大华先生的庄子讲座,听到一个故事,感觉颇有意思。
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
这个故事出自《齐物论》篇,讲的是秦穆公和晋献公共同讨伐丽容国,得到一个美女,一个玉环。该如何分配呢?秦穆公是个物质主义者,要了玉环。晋献公是个好色之徒,要了美女。
美女是丽容国艾家庄庄主的女儿,国破家亡了,她作为女俘,要离开亲人,远离家乡,心中很不情愿,天天痛哭,泪湿裙裳。后来到了晋国,成为小妾,人称丽姬。丽姬陪伴国王,与晋献公同床共枕,睡貂蝉之软床,享上等之筵席,受国君之宠爱,这时,她回想起当时的哭泣的事情,感觉很后悔。
不得不说,丽姬是个幸运者。婚姻是一场豪赌,谁知道是赢还是输呢?在当初到晋国之前,出于对未来的迷茫,对亲人的留恋,丽姬的痛哭是真实的。当沉浸在幸福的婚姻中时,一方面她后悔当初痛哭,另一方面她也是在庆幸今日的幸福。
所以,对于未知的前方,不要先说拒绝,不要先言恐惧,不要先行退缩,是否要先尝试一下才更有发言权呢?
前两日读到时雨普降写到恐婚一则,大概很多未婚女子就是恐惧心理在起作用。见多了婚姻中的倾轧相杀,便不再相信美好,追求美好。这么做,一方面规避了有可能的痛苦人生,但另一方面也失去了享受幸福的机会。
像是《红楼梦》中的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寺旁。”惜春的悲剧命运是从堪破三春开始的。三个姐姐——元春死于宫斗,迎春死于家暴,探春远嫁他乡,所以她小小年龄,对于未来已经不抱向往。虽然她的选择受制于时代,但她早早地屏蔽了心门,也着实令人叹息。无论怎么说,她的哥哥姐姐们都是经历过花红柳绿,姹紫嫣红,她在什么都没经历的前提下,就过上了百无聊赖的一生。
扯得有点远了,庄子讲这个故事意不在此,他似乎是在传达着他的生死观。
“我怎么知道已经死了的人不会后悔当初曾经祈求生而不要死呢?”
害怕死亡,不就像小孩离家,在外多年,忘记回故乡?
既然丽姬会后悔当初的愚蠢,又怎能断言,那些死者不后悔当初的祈求活命呢?
听上去是有道理的。如果死后真的是有美好的境界,那么从古到今,又会少多少对于人生短暂的叹息啊!
可是最怕的就在于,“他生未卜此生休!”过好当下的这一刻,当不得不踏上彼岸之时,也便会安心很多吧。
在这个故事的后面,还有一段话:
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庄子言,在遥远的将来,一定会有一位大智大慧的人,把这梦里梦外说个清清楚楚。
那个智者,你在何处呢?
如果您想免费开通会员,加入优质读书会,请点:活动|春风读书会
首开月度会员福利:点下面蓝色链接成为春风旗下会员
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79bb6d1c
自主开通后我会接到通知,主动打赏返还200贝。如果贝不够,简信我,赠您180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