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是老子哲学重要的概念。《道德经》四十八章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的话,当然是一天比一天增多。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知识越学越多,另一方面学以致用,越用经验越丰富。但是学道恰恰相反,学道让你减损而又减损,减损什么?减损的是人为之心,利害之心,是非之心,善恶之心,损至极处,无利害,无是非,无善恶,即是无为,到了无为的境界,反而任何事可以成就。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心而为,无心而为是顺道而为,道是什么?它代表着一种规律,一种趋势,顺着规律走,顺着趋势走,所有的事情自然而然可以达到它可以达到的结果。
庄子庄子认为,无为是宇宙的本质,人生的真谛。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得无为哉?——《庄子·至乐》
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但是,这篇文章开篇庄子就问:“世俗之人有所作为以及有所快乐,但是他们的快乐当真快乐吗,还是其实不快乐?”接着他自问自答,“我观察世俗之人的快乐,大家都在追求类似的东西,坚定不移似乎不得已,不得不去做。然后大家都说这是快乐。我看不出这是快乐,也看不出这是不快乐。”庄子讲逍遥,讲自由,既然世俗之人的行为似乎受到了某种东西的驱使,而不得不奔命追逐,这是快乐吗?所以,庄子说我看不出这是快乐。但是,庄子不觉得快乐,世俗之人都表现出很快乐的样子,这样的快乐不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快乐。既然不是真正的快乐,是假的快乐,是短暂的快乐,但世俗之人乐在其中,所以,庄子只能无奈的说,也看不出这是不快乐。
有真正的快乐吗?当然有,无为就是真正的快乐。但是,这样的快乐,世俗之人都认为这是大苦。为什么?庄子在《至乐篇》言:“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世俗之人以富贵寿善,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为乐,你让他无所作为,无所追求,远离安逸、厚味、美服、好色、音声的追逐,岂不是大苦?
所以,庄子总结,“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至高的快乐是没有快乐,至高的荣誉是没有荣誉,快乐和忧愁是相对的,有忧愁才会有快乐,有快乐才会有忧愁,没有快乐意味着没有忧愁,没有快乐、忧愁的感受,心中始终是平和安祥的状态,就是乐的极致了。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你没有喜怒哀乐的感受,心中是中的状态,也就是平和安祥的状态。可见儒道两家,都喜欢内心的宁静、平和与安祥。
至高的荣誉是没有荣誉,这是圣人的境界。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将军的荣誉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上的。所以,为大将者无赫赫之功,真正的统帅,是不需要靠杀伐建立自己的功劳。
也有的学者把“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如此翻译,“至高的快乐是消解了快乐,至高的声誉是消解了声誉。”这样的译法更见庄子的神韵。初学《庄子》很容易陷入无,以为庄子不讲物质的享受,全讲精神享乐,只管潇洒做神仙,不管人间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对庄子莫大的误解。
没米下锅了,庄子也知道向监河侯借米,监河侯不借。他对监河侯见死不救,还假装大方的行为非常愤怒,编排个寓言讽刺他。在这个寓言中,借米的不是他个人,而是象他一样穷苦的百姓,他对监河侯的讽刺,代表了百姓对不知民间疾苦的官僚的讽刺。
庄子也知道改善生活,经常拿着弹弓去打鸟。他说:“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如果造化者把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就用它来打鸟烤着吃。著名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也与他打鸟有关。
有一天,庄子拿着弹弓在栗园里游玩,忽然有一只大鸟从他头上飞过,翅膀碰到了庄子的额头,大鸟都浑然不觉,庄子觉得很奇怪,提起衣裳蹑手蹑脚的跟了过去,发现在树荫里,一只蝉正在吸食露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一只螳螂正准备捕食这只蝉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而这只大鸟,为了捕捉这只螳螂浑然不觉庄子正在树下拿着弹弓呢。蝉为了吸食露水忘记了身后的危险,螳螂、大鸟为了猎物忘记了身后的危险,而我准备打这只鸟,我的身后会有谁呢?想到这里,庄子吓得丢下弹弓,掉头就跑,果然,守园人在后面大呼小叫的快要追上来了,他以为庄子是一名偷果子的小偷呢。
庄子并非完全不讲人间的责任,他说,“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人间世》)
庄子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与臣子对君的义,不管到什么地方都是不可以逃避的。谈到孝,他说子女孝顺父母的时候,忘记了自己在孝,父母也忘记了子女在孝敬自己,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关于义,庄子讲了一个寓言。魏王准备对齐国用兵,谁也劝不了他,后来,魏王的宰相惠施请来戴晋人,说服了魏王不再用兵,此戴晋人,有学者认为就是庄子的化名。(见《庄子·应帝王》)文章虽短,却是庄子建议帝王应采取的治国原则。
所以,庄子不是叫你不食人间烟火,不管人间是非,而是叫你化解,化解对富贵寿善,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的执着。我可以有,但不可以执着不放,我可以求,但不可“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论语·阳货》)不得为忧,得之亦为忧,何苦来哉!
那么,在求的过程中如何判定是非呢?“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天下之人,无不以已是为是,以已非为非,又怎么能够判定是非?但判定天下的是非还是有一个原则,什么原则?无为,无为可以判定是非。无为怎么判定是非呢?无为就是顺趋势而为,不是出于个人的主观目的,不是出于个人的主观意志。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不得已,好象有一个力量在推动我向前走,而不是我有什么目的。
庄子有一句话,“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你有什么目的,如果不合时宜,不可能实现,就不要勉强,你的内心要安定,不要怨天尤人,就把它当作命运的安排好了。只有如此乱世才能保命,人生才能获得快乐。所以,庄子说:“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
无为,不仅是生命至乐的真谛,也是宇宙运行的法则。庄子说,天无为所以能够清明,地无为所以能够安宁,天与地的无为互相配合,万物得以变化生长。恍恍惚惚啊,似乎没有什么来源,惚惚恍恍啊,似乎毫无形象,万物蓬勃生长,都是从无为中化生出来的呀。庄子总结,“天地无为,而无所不为。”天地无心作为,却做到了无所不为。天地都是以“无为”为法则,何况人呢?
在道家的概念里面,天地并不是最高的来源,在它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道,道是天地根,是万物的最终来源和归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运行法则就是无为,无为就是自然。自然的意思就是本来如此,自然如此。对于宇宙人生的任何现状,本来如此,你不要有任何心理的情绪反应,对于宇宙人生的未来发展,自然如此,你只能顺势而行。如此你就可以从世俗的快乐、痛苦、忧愁中解脱出来,实现真正的快乐—内心的宁静、平和与安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