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蜗居了很多年,忽然之间想到晚饭后要去走走。怎么想到的呢,现在记不起了,总之,就那么去想了,那么在做了:只要不下雨,地面不潮湿,总会去外面走走的。
离小区不远有个操场,在这里跑步锻炼的人很多。塑胶跑道,篮球架子,虎虎有生气的年轻人,跟着铿锵的声音扭着腰肢的或老或少的女人们,空间有限,人员庞杂,活动多样,仿佛是整个闹市的浓缩。
女儿需要锻炼时,偶尔曾陪着来过这里,时间不长。我也会偶尔跑几圈,但那时没有锻炼的概念,或者说满心的以为自己的责任仅仅是陪伴而已,从不想着自己也需要运动呢。
女儿上初二后,学习忙起来了,她就很少外出锻炼,而且即便外出,也不需要我陪同了。我呢,宅在自己的书房里,或备课,或折腾电脑里软件,或戴着耳机看网易云里关于怎么折腾软件的视频。后来,忽然之间,就像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顿悟一般,发觉这样呆着索然无味,不如出去走走,走走就走走,于是,这一走就差不多走成了习惯,只要天不下雨,每天都要出去的。
(2)
出去走走,也没有固定的时间和明确的地点,迈开腿随意走。但免不了常会去两个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国商书店。
在书店歇脚,可随意翻翻书。读大学那会儿,晚间常去学校附近的书店逛,那儿有很大的文史书店,各种书都有,站在书柜前半天不动,总觉得有双眼睛盯着你,连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再翻下去,有时候忍痛买了——借此证明并非是只看不买的主。现在的书店环境好多了。随处放凳子,甚至桌椅配套,像图书馆或阅览室那样,不但可以任意翻,也希望你坐下来静静地安心地看,至于买不买根本就不是一个事儿。
可是常去就会发现,那儿去的人真不是很多。偶尔有几次甚至一个楼层,稀稀落落,三两人而已,工作人员或许比顾客要多。大家忙着锻炼自己身体的同时,可能忽略了可以借助公共资源,在安静和优雅的环境里,顺带地运动运动自己的思想。
(3)
走路的时候常会想起一本书,叫《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春上村书写的。
记得第一次在书店里看到这书名时,觉得很诧异:难道诺贝尔文学奖的长年陪跑员春上村树,像赛车手韩寒那样,其专业竟然是长跑运动员?书买来看就明白了:跑步,只是他生活中的一个爱好罢了,尽管玩得有点大————从33岁开始,他每天都跑步,至今已坚持了30多年;参加马拉松比赛N次,甚至五十多岁了,依旧宝刀未老,冲到最后。
“坚持跑了一段时间后,身体积极地接受了跑步这事儿,与之相应,跑步的距离一点一点地增长。跑姿一类的东西也得以形成,呼吸节奏变得稳定,脉搏也安定下来了。速度与距离姑且不问,我先做到坚持每天跑步,尽量不间断。就这样,跑步如同一日三餐、睡眠、家务和工作一样,被组编进了生活循环。成了理所当然的习惯,难为情的感觉也变得淡薄了。”(村上春树)
我的出去走走,和这书无关,想到了就顺带地记一笔。当然,假如能够像村上春树那样,将走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持之以恒地坚持到底,也定然是不错的结果。
(4)
每次走路短暂停驻,就会看看城市的夜空,那些暗淡微弱而依旧执着的红色路灯光,那些被屡经砍剪后又变得郁郁葱葱的树枝,那些招牌闪烁着迷离的光芒。
车不多,灯朦胧,看着风在树叶间游走的姿态,尽管觉得脚有些酸痛,但心感到分外的安宁。
(5)
有一次,在走的过程中,遇到过两个老同事,原学校的教师。沈老师和祝老师都退休了,两年和一年前退的,满头银发,一个带着小外甥女在逛街,一个纯粹地夜走。好几年不见,偶然遇到,心里不免有些激动。曾有的记忆,联翩而来,也像夜空中的星星那样熠熠生辉。
祝老师被评为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时,写相关的事迹,去专门的杂志登载,是我执笔的。我当时想,每一个有相当教龄的教师,都是有“故事”的人,都值得隆重书写。像祝老师他们这一辈人从民办教师做起,在农村筚路蓝缕,初创学校,经营事业,何等艰辛,而其后漫漫教学之路,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风雨,见证时代行进的滔滔洪流滚滚前进,又何等幸运。他们的故事,就是时代的故事,是再也不会重复的历史故事。
(6)
昨晚将过某人行横道时,和我同时在过人行道的也还有两三人,车过来,我们就停下来,谁知车也停下来了,仿佛都按了暂停键,一个就说,快走,车等我们呢,我们不走,车也不开的。其实,车与我们行人有一定距离,足够可以过去而无碍的。可是车居然停下来了而且看情形行人不过,它是不走的。
原先可不是这样的,到处风驰电掣,很是危险的,司机从无礼让行人的想法的,除非会出人命。是现在司机的素质普遍提高了吗?肯定是不尽然的。
为什么突然之间去新华书店的人少了呢?为什么突然之间学会礼让行人了呢?
技术在悄悄地改变了人的生活。网购异常方便,书更便宜,所以用不着跑书店,买更贵的书。探头照着,制度约束着,司机就不敢乱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不仅是实际的行动,甚至连思想意识,也觉得有礼让行人的必要了。年轻人手脚快,人行道上跑快点关系不大,可老龄化越趋明显的社会,老人家到处都是,车开得快,他们怎么躲怎么跑呢。况且谁家无老人呢,车又这么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礼敬他人,就是礼敬自己。
(7)
七八年前,在qq空间写过《夜间散步》,那是写在农村老家的晚间散步,现粘帖在下面。
夜间散步
有部电影叫《云中散步》,是很罗曼蒂克的。像我这样的人,是不能也无法如此诗意地进行散步的。当夜幕沉沉垂下,经过了白日的喧嚣和繁重的劳作之后,终算拥有了一份难得的宁静和闲暇。但农村是文化的荒漠,除了弘扬麻将文化之外,夜里别无娱乐之事,也无娱乐之处,因此,在做了一定的功课之后,我常带着侄儿和女儿,去村边散步。
在这个村子住了十来年了,可还算不上很熟悉。总觉得抱村而在或穿村而过的溪水很玄妙,不同的发源,但千折万转,终于汇合在一起,像个太极一般,使村子的路能够仿佛形成一个圆。“阡陌交通”四个字,形容得恰当好处。我们也常踏着圆的轨迹,从此处出发,绕村一周后,恰好能够从另一处回家。
我们一般先走老街。在我小的时候,到蒋镇来的时候所见的就是现在所谓的老街,那时感觉很热闹,尤其在快过年时人头攒动,很是拥挤。现在则犹如老妪,年老色衰,不堪入目,又居人不多,商店无几,已然式微。夜间行走,黑处多于亮处,有人声之处很是寥寥。倒是狗,猛地会窜出来,叫着,将声音传得悠远,更增此地之寂静。
房屋尽处,是一座桥。此桥则连接着几个村子,似乎是交通的枢纽。一边是村子,另一边则是田野山林,人迹无多。夜间黑漆漆的,望去森然可惧。走过长长的水泥道堤岸,拐弯处有幽微暗红的灯光在,则又有人家了。一阵冷落之后,有三三两两人家,之后则逐次增多,仿佛是《老子》所说的那样:“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而所谓的“万物”,在这里,惟师生可以当之。因为再走过去,路的一边即是学校,倘是日间上课期间,有千余人在。当厂家几乎搬完之后,此村人口聚集之地,莫过于学校。相信在日间,有清脆之铃声悠然,有喇叭之音喧喧,有歌曲之声悠扬,算是比较热闹的场所。对面是回向庙,在节日期间,也是比较热闹的处所。但在夜间在此时,万物均归于寂静,四周很是寂寥。
过桥,过溪干,是另一处了,我们常去之地,是教堂。这里的教堂造得很气派,与学校的简陋陈旧相比,算得上庄严富丽。面积不大,但设计得很紧凑,绿化很好,树木荫荫,走进去常想起“曲径通幽”这个词来。有供人锻炼的体育器具置于一角,为我们所乐而见之,乐而用之的——可惜,据我所知,在很多时候的晚上常大门紧闭的(周四晚上是例外),想必是非教徒人等莫能擅入的。
当不能进入教堂时,我们还会往上龚下龚的方向走走。但一般走得不远,不久,也就折回了,完成一个圆形的往返。《老子》说“夫物芸芸,复归于其根”“反者道之动”,此之谓也。
“村村通”工程的一个好处是,泥路少见了,水泥路四通八达,因此,即使昏暗吧,散步还是很方便的。有稀疏的人家,有空旷的田野,抬头还能望见天上稀落的星星,即使静得有些怕人,简陋得有些荒凉,但较城市车辆的扰攘、人群的嘈杂,还是显出了它的好处来:和自然贴近,自然;没有繁杂的内容,简单,妥帖,令人觉得安宁。这也是在村里夜间散步的好处。(写于20101223)
(8)
不管生活怎么变迁,环境会怎么的不同,但夜必然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仅仅是白天的自然延伸,在喧嚣和浮华之后,将使人获得更为内省的审视,也展露更柔软,更温情的一面来,惹人以千万缕的情思。(shanxingzhe23 2018050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