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
有人说,这很难下定义。因为它是虚无的感受,叫我如何描述?
有人说,幸福其实很好懂。愿望实现以后的愉悦感就是幸福的体验。
可当幸福实现以后,真的会感到幸福吗?萨特的人生,爱情事业双丰收,可谓是世人眼中最幸福的人。
多少人歆羡他位于可望不可及的幸福巅峰,他本人在垂暮之年却说,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它又让我认识到这没多大的意思,该怎么办?
所以,幸福要相对而言。对你而言,这是幸福的真谛,对我对他而言,未必。
有人觉得,家人健在,邻居和睦,工作稳定。这就是幸福。有人觉得,在恰巧的时光里遇见恰好的人,就是莫大的幸福。
有的人,历经生活"九九八十一难"后守得云开见月明,生活在考验他之后又给予他生存下去的希望,他觉得这个中的经历,简直充满幸福的滋味。
莫洛亚在《人生五大问题》中“论幸福”,认为讨论幸福的重点应涵括“社会方面”和“主观体验”。他认为,人生经历、生活环境、社会背景都将决定他对幸福的主观感受。
比如,人们常常纠结于一个“绝对事件”:你会选择在“单车上笑”还是“宝马车内哭”?而事实证明,在宝马车内过得幸福的人,比比皆是。“幸福不是用金钱去衡量”这句话,用在穷人身上恰当,用在富人身上为何就行不通了?
我们总喜欢以自身的眼界和思维,去度量他人的人生,以此掩盖自身的缺失和短见。
殊不知,幸福并不绝对。“众人皆醉我独醒”在幸福的世界观里同样适用。
幸福感因人而异。幸福的长短也不可同日而语。童话世界里对美好爱情的最佳收尾是:"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较真起来,这又是个绝对的伪命题。
幸福有可能长久一点,但不是连续不断的。很可能在生活中遭遇一些阻碍之后便土崩瓦解。
即便是爱情中如胶似漆的双方,也难免会有茶米油盐、家长里短等碰撞带来的不悦。
只有拿"幸福"和"不幸"作比较,谁更占据上风,谁出现的几率多一些,以此来计算。
幸福有长有短(时间),有宽有窄(体验)。但不能因小失大。趁着困厄的缝隙,遗弃幸福的体验。
没有一样东西能在遗弃中久存。房屋被遗弃时会坍塌;布帛被弃置时会腐朽;友谊被弃置时会淡薄;爱情被弃置时会溶解。幸福感若一直被弃置,那你周围的世界将永无天日。
再怎么伤心欲绝,也要学着感受生活的小确幸。
有人说,我的小确幸,就是去大吃一顿。但凡令我痛苦的事情,我都会将它化作餐桌上大快朵颐的快感。没有什么比大吃特吃让我感到痛快,感到幸福。
就连在爱情中,幸福感觉的来源也是主观能动性的。哲学家桑塔耶那说,“爱情的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是靠那被爱的对象。”
这句话十分耐人寻味。常听身边的已婚女孩说,结婚之后才发现她与老公的日常没有共同话题和兴趣。他喜欢打游戏,她喜欢看书。他打游戏的专注力比她看书的专注力还高。一打就是一个下午,怎么叫唤都无动于衷。
女孩当然很生气。两个兴趣截然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只能自己找乐子。
即便脱离单身,也照样面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的抉择。要么坚守自己的兴趣,要么改变自己,和对方保持步调“一致”。
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婚姻反对者觉得,一对夫妇总依着两个人中较为庸碌的一人的水准而生活。此言有些尖酸。但如此也能维持两人的幸福感,其实无可厚非。
毕竟这是一道个人的选择题,无关牛马风月。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婚姻彼此承让。既有爱情的甜蜜热烈,也有友谊的宽厚尊重;既有感情作为基调,又有社会制度作为辅助手段。经受考验之后的婚姻,幸福吗?幸福吧。
而捍卫幸福婚姻的手法,周国平在《谈感情和婚姻体验》中提到,爱情仅是感情的事,婚姻的幸福却是感情、理智、意志三方通力合作的结果。所以婚姻中仅凭意气用事是没用的。
一对夫妻吵架,妻子争执不休,越吵气焰越盛。其实就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丈夫突然觉得吵累了,于是停下来,拿起桌子上未剥完的蒜苗问:“咱今晚吃这个?不如来个蒜苗炒鱿鱼吧......”
妻子突然就吵不下去了,噗嗤一声笑道:“行啊你来做......”
很多时候当感情浮现矛盾,理智没办法解决时,不如将错就错(也不说哪一方先认错),把注意力转移了,把恶化的矛盾用日常的琐事掩盖过去,不就获得太平了么?
女人常常把幸福的定位,放在婚姻家庭、相夫教子上。网上有一年轻妈妈感慨道,以前觉得在职场上呼风唤雨、雷厉风行的女人叫女强人;结了婚以后觉得,妈妈能把孩子教育成“一个人的时候也能自己看书吃饭的孩子”,这样的女人才叫女强人。
而男人时常觉得这样定义幸福,未免太过于狭隘。工作的成就感也是幸福感的来源之一。“工作使我快乐、工作使我忘乎所以......”这样的口号说出许多奋斗在事业前线的人的“心声”。
“那你的梦想是什么?”“我最大的梦想就是不用工作啊。”
所有的事业奋斗都是艰辛的,考验意志的。大多自主创业人士甚至时刻都在怀疑自我,想着放弃;在多少个加班的深夜扪心自问,这么辛苦值得吗?这过程的艰辛,也就只有自己能体会。
奋斗的幸福感不就这么来的么?与成就感呈正相关。
还有这么一类人,在最自然的状态中找到最真实的生存之道。这也很幸福。
很多年后我才真正悟懂,为什么佛法儒学的核心是“宁静、淡泊、致远、空色...”看上去似乎与世无争,无色无欲。但真正做到的人却很少。
一旦起物欲之念,便会有怨恨纠葛痛苦失落纷扰等不良情绪的滋生。
真正放空一切的人,内心才是最安宁也是最幸福的吧。
难怪莱蒙托夫曾说,一艘船航行在海上,他既不追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他只是缓缓而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脚下是碧蓝的大海。
多么纯粹的意境和幸福体验。
本文系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与笔者联系,否则视为抄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