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恩行旅37

作者: 快乐的学徒 | 来源:发表于2018-08-19 20:56 被阅读0次

    肯恩行旅37

    第三十七课 我的神圣本质祝福了世界。

    不论从耶稣的整体教诲来讲,或是从修正奇迹学员最常犯的错误这一角度来看,这一课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首先,耶稣显然不是要我们去祝福外在的世界,这与他一贯的教诲背道而驰。可还记得耶稣的一贯教诲:世界只是反映我们心念的一面镜子而已。故本课的真实内涵,绝不可能要我们去祝福椅子、棍子、窗子,或任何一个人。耶稣真正要说的是,只要我们内心选择了他的祝福,与他结合而体会到自己的神圣,那么这一祝福自然会经由我们而笼罩在眼前的万物。“投射形成知见”的原则不可脱离心念层次,这一重要原则在本课中可谓表露无遗。

    (1:1~2)这个观念首次透露了一点你在世上的真正任务,也是你来到此世的原因。你的目的乃是透过自己的神圣本质来看世界。

    这一段等于重申了宽恕才是我们此生的目的或任务。“宽恕”的主题,在这几课尚未正式上场。然而,“透过自己的神圣本质来看世界”这句话,可说已经一语道出了宽恕的深意。问题是,我们总是透过自己不神圣的一面来看世界,把自己看成另一个小我和身体,一生的目的就是护守自己的特殊性。由此可知,本课所要呈现的乃是正念心境,唯有它才解除得了小我的立身原则——我的不神圣本质不只笼罩着世界,还定了世界的罪。为此,本课的焦点根本不在世界,而在于心念。我们的心念若深深扎根于本有的神圣自性,这一神圣性必会自动延伸到眼前的万事万物。这个观念实在太重要了,我们还会不断重申。

    (1:3)如此,你与世界才会一起蒙受祝福。

    世界既然只可能反映我的心念,表示它必是神圣而且蒙受祝福的,因为我是蒙受上天祝福的圣子。如果“外在”那个世界真的源自我的神圣本质,它怎么可能不神圣?换句话说,我会看到什么世界,纯然建立在“我是谁”这个基础上。另外,“观念离不开它的源头”这一原则也永远跟心念层次脱离不了关系。套用于此处便是:我的神圣本质既然是世界的源头,我眼中的世界也应该显得十分神圣才对。事实上,“投射形成知见”和“观念离不开它的源头”,这两个原则基本上讲的是同一回事。正因投射之故,观念才离不开它的源头,正念层次的推恩作用也是根据同一原则而来的。构成自己知见世界的那些观念,纯粹出于心内自我形象的投射,它的源头始终在自己心内。也就是说,愈想投射到外面的,反而愈会深卡在心内。所以才说,源头和观念其实是同一回事。

    (1:4~6)没有一个人会失落,也没有一个人受到剥削,所有的人都会因着你的神圣慧见而获益。牺牲的观念到此结束,因它带给每一个人天赋于他的一切。他有权享有这一切,因为那是他身为上主之子与生俱来的权利。

    这是牺牲的观念首次出现在〈练习手册〉,它是〈正文〉的一个重要主题,而它正是小我思想体系的核心。牺牲观念深深扎根于“非此即彼”的原则上,〈教师指南〉说得更为露骨“若不痛下杀手就得坐以待毙”(M-17.7:11),由个体之念诞生出来的小我,就是靠“上主和我无法并存”的观念起家的。一体上主若真的存在,我这个别生命便无存在的余地,因为天堂中没有分裂、个体或差异。然而,个体价值乃是人类思维与运作的基础,只要我这个体存在一天,上主就不可能存在——我说的是那位地地道道的真神。但在人间,祂必然会变质的,因为一旦撤除圆满一体的本质,上主就不是真正的上主了。圆满一体和个体性是无法并存的,一方若胜了,另一方必输,牺牲观念就是由此衍生出来的。

    牺牲上主,乃是心灵分裂之始。心灵继续分化为亿万碎片后,牺牲之念于是如影随形而来,正因“观念离不开它的源头”之故。换句话说,认为世界就是“塞满一具具身体而且弥漫着分裂”这个观念,也不曾离开过它的源头,也就是“我得牺牲上主,才可能享有自己的生命”这个无明一念,它始终藏身于心灵内。

    小我逮住了我们企图“除掉上主以自保”的想法,趁机挑拨:“上主终会死中复活,向你索债的!”于是,为了平息上主的怒火,我们不得不祭出惯有的生存伎俩——“非此即彼”。这一原则也就是牺牲的观念,两者是同一回事。顺便一提,世界各大宗教最爱玩弄的“上主要我们牺牲”的观念,就是由此原则演变出来的:“我若想继续存在,就必须偿还自己从祂那里盗取之物。”这一概念继而演变成特殊关系的基础:“我若想由你那儿获取什么,就必须为你付出某种代价。”由此可见,“非此即彼”原则的雏型正是来自“我若想要存在,必须毁掉上主”这一形上前提,而“非此即彼”的原则已然渗入世界分化的每一过程,可说是无孔不入,最后成了每一个人的存在思维基础。

    很明显的,〈练习手册〉开卷伊始就企图反转我们根深柢固的思维路线。如果我真能看出世界只是我的一部分,那么我的一切经历,世界必然都会感受到。我若是蒙受祝福的,世间万物也必然蒙受到同样的祝福。耶稣在“救恩的磐石”那一节中,谈到救恩的基本底线就是“没有人会受损,所有人都获益”(T-25.VII.12)。本段传递的也正是这个讯息。从此,我不再认定自己必须靠着对你的打压、吞并或窃取才可能活得幸福。我愿意学习把今天的主旨推展到生活的每一层面,逐渐认出你是我的一部分,但这个“我”指的不是我这具有生理与心理的个体生命,而是身为上主之子的我的一部分。如果我视你为身外之人,不论把你当成死对头或是爱恨交织的对象,都表示我已经将你排斥于外;如此一来,无异于宣告上主之子已经四分五裂了。然而,这绝非圣子的真相,故我攻击你时,其实是在打击自己的终极身份。反之,如果我的起心动念是以“我的心灵是上主天心的一部分,我是非常神圣的”(W-35)为出发点,而且这神圣性又完全真实不虚,我必会看到你拥有同一的神圣本质。于是,牺牲的把戏(或“非此即彼”的原则),于焉告终了。

    〈正文〉中有不少类似的修正观点:

    救恩原是一趟“联袂探险”的旅程。(T-4.VI.8:2)

    若不和他一起在此信心中抬起眼睛,你就根本没有抬眼的可能。(T-19.IV.四.12:8)

    在旧约里,进入和平方舟的,都是成双成对的;另一个世界就是由他们开始的。(T-20.IV.6:5)

    没有人是独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也没有人能够独自进入天堂。(W-134.17:7)

    这并不表示你必须在有形层次与某人建立如何的关系。它真正的含意是,从此你心里再也不要求任何人为自己的平安、救恩或幸福付出任何代价了。

    为此,本课的要旨就是“我的神圣本质祝福了世界”,因为世界就是我生命的延伸。只要我还相信“外面”有个别人,必然相信“里面”这个人看到“外面”那个人,表示我又落入分裂、特殊性和个体性的妄见了。一旦认同了那个我,不可能不相信牺牲的必要,于是“非此即彼”的把戏又上演了。

    (2:1)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办法能够撤销世俗的牺牲观念。

    换句话说,若要消除世间的牺牲观念,唯一的途径就是走出分裂、批判和充满仇恨的小我思想体系,转向合一、宽恕和疗愈的圣灵思想体系。但这并非要我们否认自己或他人的形体,而是否定“非此即彼”的人生信条。这是本课的要旨,充分反映出整部课程的核心教诲。

    容我再说一次,我们并不否认身体的存在,也不否认我们所认同的那具身体,而是必须看清楚这个“非此即彼”的原则究竟如何在我内心运作的,然后下定决心否定它那看来挺有用的假相;唯有如此,才化解得了牺牲的观念。也就是说,我终于明白了,你和我都在回家的同一条路上。这一条路由神智不清的自我放逐开始,慢慢地在心里找到了一条神智清明的归乡之路,也就是牵起你的手,与你同行。这个你,可能根本不认识我,或早在三十年前就离世了,同样毫无差别。这里所说的与世间经历毫无瓜葛,只因所有的关系只存在于心灵层次。我们此处说的是始终存留在自己想法中的那个关系。小我当家作主时,那个关系只会反映出“非此即彼”的原则,当然也撇不开牺牲。如果我接受耶稣的指导,那么,这个特殊关系便给了我一个机会认清自己心内“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如此,我才可能求助于他,从而真正改弦易辙。

    (2:2~3)人间的观点总是要求某人付出某种代价。结果,倒楣的必是怀有那种观点的人。

    依照人间的观点,我必然认定自己会有所损失的,因为我心知肚明自己的存在是从上主那儿盗取而来,更别提存心毁灭祂的企图了。根据投射的原理,我会坚信上主及梦境中所有的人都会以其人之道来报复我,我的罪咎最后必会警告我:“对方迟早会把我从他那儿偷来的东西再度夺回去的。”这正是小我的思维逻辑:“我的个体存在等于承认这一罪行,因为若非我已盗取或谋杀成功,我怎么可能成为今日之我?”请看看,这便是“非此即彼”原则所给我们的一个最糟也是最终的解决途径。既然外在所见的现象均是内心的反射,那么,我必会认定自己所投射出去的每一个人,都会以我对待他们的方式(盗取及杀害)来报复我。请记住,此处所说的杀害,并非指外在形式,而是内涵层次,亦即第二十一课的深意:“你会愈来愈清楚,一丝不悦只不过是掩饰震怒的一道屏障罢了。”(W-21.2:5)没有错,杀害之念和一丝不悦是同样的一念,这又呼应了先前引用过〈正文〉那句耸人听闻的说法:“不爱,就等于谋害。”(T-23.IV.1:10)这种罪恶感最后可以回溯到天人分裂的源头。也因此,任何分裂之念,不论是“一丝不悦”或是恨不得置某人于死地,都会勾起我们曾经背叛那唯一圆满生命以及真爱的记忆。

    由此我们不难了解,为何死亡成了物质宇宙现象的一个高潮,因为对小我而言,死亡代表上主的惩罚。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整部《圣经》都是从〈创世记〉第三章发展出来的剧情。它叙述了亚当夏娃如何犯罪,如何被罚;上主为此创造了死亡,而后又推出一个受难牺牲的救赎计划。死亡成了我的罪孽必遭天谴的铁证,圣子奥体内每个看似分裂的生命注定会死。既然身体成了分裂的象征,故它理当承受死亡的惩罚。这就是“倒楣的必是怀有那种观点的人”这一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2:4)而他怎么也想不透为何自己总是这么倒楣。

    我一向认为是你对我的所作所为或不良企图,才让我这么倒楣的,却丝毫意识不到倒楣的真正原因是我为自己编写了这样一个梦,一个“非此即彼”、有输有赢,最后一败涂地的梦。我们在此又看到小我如何想尽办法把我们打入失心状态。只要我认定自己活在一具身体内(忘了自己还有心灵),便不可能不相信别人对我做了这些不义之事,而其实,那不过是深埋于自己内心的罪咎还魂了而已。下面这一段话可说淋漓尽致地道出了投射的阴暗内幕:

    但你十分肯定,在那些使你痛不欲生的各种原因当中,你从不把自己的罪咎计算在内。你也十分确定,那一切痛苦不可能是你自己求来的。整个幻相世界就是这样形成的。制造幻相的人看不出那是自己打造的,也看不出那些幻相是借着他自己才维系下去的。幻相的起因不论是什么,一概与他无关,他所见到的外界与他内心的想法是两回事。他丝毫不怀疑梦境的真实性,由于他根本看不见自己是梦境的制作者,梦境对他才会显得如此真实。(T-27.VII.7:4~9)

    (2:5)然而,透过你的慧见,他才可能重新意识到自己的完整性。

    我一旦向耶稣求助,认同他的神圣生命,不仅能够疗愈自己的心灵,对你也成了一个提示。比方说,在我们的关系中,我若能改变自己的心念,不再玩“非此即彼、非你即我”的把戏,愿意把这一关系当作教室,学习另一套运作法则,我等于传递给你那一套讯息。换言之,不管是否诉诸言语,我都已经与你分享了自己学到的功课,这也好似告诉你:“我选择的那位老师也在你心内。”这和耶稣在〈正文〉最后的提醒:“我的弟兄,重新选择吧!”(T-31.VIII.3:2)用意完全一样,因为基督就在我们心内。重新选择之后,我们成了基督的宽恕慧见之象征,也为弟兄反映出上主的圣言。〈教师指南〉第五篇的一段引文,精彩地描述了上主之师如何帮助我们这群有病的弟兄“重新意识到完整性”:

    上主的教师就是为这一类人而来的,他们代表了这些人早已遗忘的另一种可能性。上主之师的临在本身只是一种提示而已。他的思维方式等于向病患信以为真的想法提出一种反问的权利。上主的教师们,不只是传递讯息的使者,他们成了救恩的一个象征。他们请求病患因他自己的圣名之故而宽恕上主之子。他们代表另一种神圣的选择。他们心中怀着上主圣言的祝福前来,不是为了治愈有病之人,只是提醒他们上主早已赐给他们的药方。真正治疗的,不是他们的手。讲出上主圣言的,也不是他们的声音。他们给出的不过是上主赐他们的礼物。他们这样温柔地呼唤弟兄远离死亡之途:“上主之子,请看永恒生命赐给你的礼物吧!你何苦选择疾病,而不惜放弃这一恩赐?”(M-5.III.2)

    (2:6~7)因你对他一无所求,你的神圣本质祝福了他。凡是认出自己圆满无缺的人,自然一无所求。

    倘若我们愿意诚实反观自己的人际关系,好好地练习,即使仅仅一天,我们也能意识到自己对身边的每个人都是有所要求的;有时要求得理直气壮,有时则拐弯抹角。只要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个别的生命(我们分明如此),就免不了有所求的心态。凡是视自己为一个个体之人,便很难撇开匮乏的心态,追根究柢,仍然是“曾几何时,我因为内在某种失落感而盗取了上主的宝贝”那一源头。那种失落感永远挥之不去,我只好继续在每个人身上盗取他们的宝贝。想一想,我们岂有选择的余地!只要匮乏(或说欠缺)的信念继续在心底作崇,这一知见就会不断生出需求来填满空虚。此即〈正文〉的奇迹原则所说的“弥补某种欠缺”(T-1.I.8:1)。我永远需要某人来弥补自己心中的欠缺感,最后便形成了我的某种特殊性。

    这就是这几句课文所要表达的真义。除非有一天我们开始与神圣性认同,对人必然一无所求,因为我就是一切,也拥有一切。我是一切,只因“有”和“是”原是同一回事(T-6.V.二.3:4; V.三.5)。这一学习过程特别需要警醒,我们才能随时觉察自己这种对他人有所求的倾向。只要有所求,表示我们认可了攻击的价值,那一刻我便不可能相信自己是圆满无缺的生命。为此,我之所以心生不悦,不是因为我没有得到我认为别人应该给我的,而纯粹因为我选错了老师。

    (3:1)你的神圣本质是世界的救恩。

    耶稣此处所说的当然不是指外在世界。我先前提过,《课程》采用了基督教术语,而基督教在复活节期间特别喜欢强调“耶稣拯救世界”的概念。但在本课程,耶稣要我们明白,外面并没有一个有待拯救的世界;所谓“拯救世界”,毋宁说,就是把我们从相信外头“有一个世界”的信念中拯救出来。既然所有心灵都结合于基督的神圣本质内,只要我的心灵疗愈了,圣子奥体之心灵也就在那一刻疗愈了。

    但我也说过,这种说法在世界的观点中简直不可理喻;即使从我们的人世经验来看,也显得荒谬无稽。唯有将自己提升到战场之上,和耶稣同在,进入所谓的神圣一刻,才可能明白个中深意。从那个层次反观世界,我们会产生不同的眼光,领悟出真正有待拯救的是我们对世界的想法;而这类想法又是从我们对自己的想法延伸出来的,只因外在与内在是同一回事,观念离不开它的源头。

    (3:2)它帮你教世界看出,你与它原是一体的。你无需向它说教,也不必告诉它任何事情,只凭着你默默地领悟出:万物都在你的神圣本质内蒙受了祝福。

    这句话意义甚为深远。如果想改变或拯救世界,凭靠的不是宣扬《奇迹课程》或讲解奇迹理念,更无需为这部课程做什么,而是有赖于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若要拯救我自己的世界,跟我做什么或说什么也没有关系,我只需认真活出每天的练习所教导的道理。总括一句,即是“亲自领受救赎”。切莫对这几句话掉以轻心,因它直接切入《课程》最核心的形上理念。偏离这一基本原则,我们不可能了解耶稣的教诲,更遑论生活实践了。说穿了,既然世界不存在,有谁救得了它?再重述一遍,真正有待拯救或修正的,是我们那颗相信外面有个世界的心灵。这个心灵一旦疗愈了,自会忆起“分裂不曾发生过”,那么,由分裂之念衍生出来的世界从此便无立足之地了。再深入一点地讲,如果天人不曾分裂,那么上主之子始终都是那圆满一体的唯一圣子,心灵自然散发出造物主的祝福。如果以我们一再提出的“观念离不开它的源头”这一原则为依准,那么,“万物都在我们的神圣本质内蒙受了祝福”,岂非天经地义的事!因着这内在的祝福,我们的神圣性自然透过我们而推恩出去。下面三段〈正文〉的引言可说异曲同工,强调的是同一修行过程,也就是提醒我们,除了解除自己对小我的信念以外,什么都不需要做。换句话说,若要把世界从我们的信念中拯救出来,所仰赖的,唯独就是小小的愿心。

    你无需为神圣性的推恩力量操心,因奇迹的本质不是你所能了解的,也不劳你插手。奇迹的推恩力量超乎你的知见所及,这一点恰恰证明了它们不可能出于你。你连奇迹本身是什么都不了解,又何苦去为如何把奇迹推恩到整个圣子奥体而操心?(T-16.II.1:3~6)

    把宽恕推恩出去,乃是圣灵的任务。让祂完成自己的使命吧!你只需操心一事,就是你该给祂什么,好让祂推恩出去。不要向祂隐瞒任何不可告人的秘密,倘若如此,祂便无法为你发挥大用;你只需给祂能够推恩的小小礼物,祂就会欣然接纳,把它投入和平用途。(T-22.VI.9:2~6)

    奇迹无需靠你推恩,它只要你帮它起一个头。只要你自己接受了疗愈的奇迹,基于奇迹的本质,它就会自动向外推恩。也基于奇迹的天性,它在诞生的一刻便已开始推恩了。奇迹就诞生于你接受它和给出它的那一刻。……因此,将那“放诸四海皆准”的课题,交给真正了解世界运作法则的圣灵吧!唯有祂能保证那些法则不受任何侵犯及限制。你的责任只是把祂教给你的一切用在自己身上,其余的事,祂自会为你打点的。(T-27.V.1:25;10:12)

    无庸赘言,想要达到此一境界,我们先得选对老师才行。于是我们又回到了这个关键问题:“我与耶稣是否有真正的连结?”答案若是“没有”,表示我还在暗中排斥自己,不敢面对内心隐藏的“罪”,结果把耶稣也一并驱逐心外了。这正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随后的两段再次重申了我们的知见与想法是同一回事,毫无分别可言:

    (4)今天要作四次“长式”练习,每次需要三至五分钟;首先复诵几遍今天的观念,然后再环顾四周一分钟的光景,把这个观念套用在你所见到的任何事物上:

    我的神圣本质祝福了这把椅子。

    我的神圣本质祝福了那扇窗子。

    我的神圣本质祝福了这具身体。

    然后闭起眼睛,把这观念运用到你所想起的任何人身上,指名道姓地说:

    我的神圣本质祝福了你,_____(人名)。

    各位可注意到,耶稣先由椅子、窗子及中性的身体这些“不重要”的东西开始,然后才要我们试着祝福某位特定的人。他一向如此耐心地将我们一步一步带入《奇迹课程》的核心:宽恕我们的特殊关系,因为这是我们最难以给出的祝福。

    耶稣继续引导我们,可以张开眼睛,也可以闭起眼睛操练,任由我们的心意:

    (5)你可以闭起眼睛继续练习,你若愿意,也可以再张开眼睛,把今天的观念套用到外在世界上;你也可以把这观念交替运用在周遭事物以及你想起的人身上;你可以把这两段合并在一起应用。练习结束时,不妨闭上眼睛念一遍今天的观念,然后再张开眼睛复诵一遍。

    耶稣在指导我们做练习时,有时强调张开眼睛,有时则是闭起眼睛,说法都很委婉。他常用“你若愿意”、“你若想要”、“你若喜欢”,真正的好老师从不胁迫学生。耶稣希望我们操练得心甘情愿,否则我们会愈学愈感到力不从心。

    (6:1~2)“短式”练习只需复诵这个观念即可,多多益善。最有益的莫过于默默地将它套用到你所遇到的每个人身上,只是别忘了指名道姓。

    换句话说,耶稣要我们对小我的运作提高警觉(时刻觉察),尤其在人际关系更要特别留意。后面几课透露出,他早已看准我们会作出错误的选择,故这一课好似专为我们注定会犯的错误提前预警或修正一下。总之,耶稣预料我们会看走眼而随时生起攻击之念,但这也没关系,只要一觉察自己又重蹈覆辙了,立即向他求助,也就是忆起今天的教诲,如此就成了。

    (6:3~4)尤其当别人好似激起你的反感时,你更应发挥这一观念。立即向他献上你神圣本质的祝福,如此,这一神圣本质才可能深入你的意识。

    我猜想,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奇迹学员在操练本课时会以持咒的方式硬硬死背,以为只需向自己厌恶的人说一声“我祝福你”,一切就疗愈了。但这绝非耶稣的本意,他其实是要我们看清自己对他人的认知完全是出于我们对自己的错误认知。为此,光是嘴巴说说“我的神圣本质祝福了你”,是不会产生任何效果的。其实,这样说也不完全正确,应该说结果势必更糟,只因这么一来,反倒把小我之念压得更深。请记得,本课的宗旨是要我们把小我之念带入真理,把黑暗带向光明。当我们做这类练习时,除了老老实实按照耶稣的提示操练之外,还要深入体会耶稣真正要传达的内涵。特别留意一下,我们多么想把某人当作另一个“外人”;更重要的是,警觉自己总是想把罪咎牢牢锁在心内的意图。唯有如此操练,耶稣和他给的这些功课才释放得了我们根深柢固的罪咎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肯恩行旅3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zlh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