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作者: _姗姗不迟_ | 来源:发表于2023-10-06 15:49 被阅读0次

          许久不写字了,许久没看书了,这次又逼着自己看本书,也逼着自己留下点文字。

          蛤蟆是一个饶有个性的富二代,家境富裕,父母去世没有羁绊,喜欢冒险,喜欢独特,是人气王,有一天他却抑郁了。而致使他抑郁的事件没有我们意识里的重大突发事件,就是普通的日子流水般的度过后,有一天就支棱不起来了。于是他的朋友们想尽办法让他快乐,但是无论是安慰还是说教始终没有结果,最终他们送他去看心理医生,在11次与心理医生的交流中逐渐开始找回自我,与其说是找回自我,不如说是获得新生。

        蛤蟆痛苦的根源在于从小他就很渴望被爱,但是在童年时期获得父亲的批评多,母亲因为惧怕父亲也很少公然的拥抱他,所以他总是渴望做出什么来证明自己很好,也就是讨好型人格,同时因为老获得不了关注他又喜欢做一些出格的事情获得关注,当然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以致长大后他依然像一个孩子一样渴望被认可,同时他心里走极度不认可自己,觉得别人对他的笑是嘲笑,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同时遇到一个领导型人物的朋友他就感觉很惧怕,惧怕被认定为不好,就像当初父亲对他的认定一样。

        他处在极度自卑中,他一直在讨好型生活,但是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生活是被无止境的悲伤孤独包围,他便抑郁了。

          讲到这里的时候我都非常理解,从教书开始就意识到童年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之大后,这类型的书很多,但是如何破解呢?童年不可能再重复一次,即使再重复一次也无法改变他人(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于是我们开始条件反射式的处理问题,就像小时候适应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一样。讨好或者逃避,隐藏自己所想。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长大了成了父母,用他们的方式去对待身边的人或者事对待自己。她们数落我们,我们就数落员工、学生、子女、爱人等等,甚至我们不数落他人只数落自己,苛责自己太笨!太傻!或者不值得被爱。

          童年会让我们长大后形成1.儿童自我2.父母自我

          但是这两种自我都是不健康的,一个是我们根据情绪做判断一个是受他人影响,模仿所得。我们还应该有一个成人自我,并且让成人自我强大起来。这样我们才会有理性的情绪,做出理性的判断,才能做自己。

          大概到了这里就有点难,因为谁都希望能够摆脱童年的不良影响让成人自我更加强大,但是如何做呢?我不知道……但我又好像知道。因为当我们明白理论后,我们就会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审视我们的情绪,当我们在审视时我们就已经开始做判断了,这是儿童自我或者这是父母自我,而这不是真的我!当有了这样的意识后我们的成人自我自然开始成长,情绪对我们处理事情的影响会大大降低。也就是明白了道理其实就解决了问题,有了理论其实就相当于有了行动。

          这本书和我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很多相通之处,心理学的书籍最后都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外面没有别人!(心外无物)

          每一种感受都是一种自我选择,我们可以选择认为:我好,他不好!

                      我好,他也好!

                      我不好,他也不好!

                      我不好,他很好!

        但是我们只有选择我好,他也好!我们才能够更快乐,也就是承认自己接纳自己,承认别人,接纳别人这样我们才更容易快乐!就像玩游戏一般,做这样的选择是主观的,但是因为做这样的选择能让游戏更快乐,那就选择,无关乎对错!

          写到这里,就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zopbdtx.html